首页 / 

国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0
分享到:
《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系列连载之三
  1、纯电动汽车发展
  1.1基本情况纯电动汽车问世于19世纪90年代,但由于电池性能不能满足需求,一度退出历史舞台。随着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和一体化电力驱动系统等技术的发展应用,纯电动汽车再次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纯电动汽车已在续驶里程、动力性、快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即将进入实用化阶段。
  纯电动汽车在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小规模的商业化推广应用,日前世界上有近4万辆纯电动汽车在运行,主要应用在市政用车、公交车、公务用车和私人用车等预域。
  1.2发展趋势(1)在电池技术突破尚未明朗前,国外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重点一是发展小型乘用车,二是发展大型公交车、市政、邮政等特殊用途车辆。
  (2)为满足用户使用需求,通常采用增程式方案,在纯电动汽车上增设常规能源系统为车辆补充电能。
  (3)纯电动汽车的攻关重点集中在提高电池性能、降低成本方面。
  与传统汽车性能、成本比照,要满足产业化要求,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需大幅度提高,成本也需大幅度下降。因此,纯电动汽车大规模进入市场为时尚早。
  1.3综合评价(1)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各主要汽车公司积极参与,在产品研发、示范和试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2)因电池性能和成本不能完全满足电动汽车发展的需求,应用范围偏重于小型车辆和城市公交客车。
  (3)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推进,需要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突破,需要综合利用过渡技术(增程式、插电式混合等),需要充电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2、混合动力汽车发展
  2.1基本情况自1997年丰田首先在日本推出Prius混合动力汽车以来,各大汽车企业纷纷推出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如本田Insight、通用SaturnVUE、福特Escape等。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大幅下降。1999~2008年,美国市场共销售19种混合动力乘用车,总销量达132万辆。
  日本最早开始混合动力汽车开发,并最先实现了产业化,目前总销量已经达到200万辆以上,并开始赢利。欧洲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起步较晚,采取与美国合作方式共享混合动力总成技术,主要应用于采用传统技术油耗较高的车型上。
  混合动力商用车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已开发了混合动力公交车、市政用车和军车等。尤其是,美国在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的开发和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前已有多个车型在运行。欧洲客车和卡车生产商已将目光聚焦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德国奔驰和曼、瑞典沃尔沃和波兰索拉丽斯等相继开发了混合动力商用车。
  2.2发展趋势1)混合动力技术是由单一发动机驱动向纯电动驱动转移必经环节。合理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可以较明显地节油减碳,并将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汽车公司产业化的重点。
  (2)在混合度上,随着电池技术的逐步成熟,逐渐提高混合度以实现传统能源向电气化转化,是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的方向。
  (3)在机电耦合方式上,前期主要存在单电机并联、双电机并联和双电机混联等方案,后期将向插电式方案发展,实现向纯电动方案过渡。
  (4)在动力系统结构方面,将向更高的集成度发展。根据车用能源的发展情况,有发动机与电机集成、传动系与电机集成两种趋势,从而实现向电动化转型。
  2.3综合评价(1)从国外已商业化的车型看,微混可节油5%~10%,轻混可节油10%~25%,中混可节油25%~35%,全混可节油≥35%。
  (2)国外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日臻成熟,产品陆续进入市场。通过应用提高了系统的实用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3)混合动力汽车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各国汽车公司的竞争优势,正在改变汽车行业的市场格局。
  (4)国外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市场的需求、难易程度,以及综合考虑产品的实用性、成本的可接受性。
  3、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3.1基本情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在潜心致力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除国内的燃料电池开发计划外,美国通用与日本丰田、美国国际燃料电池公司与日本东芝、德国奔驰与西门子、法国雷诺与意大利DeNora公司等纷纷组成强大的跨国联盟,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的燃料电池汽车。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燃料电池膜的寿命已超过5000h,电池堆实验室寿命也提高到2000h以上,燃料电池堆成本已降低至94美元/kW(按50万套的产量测算)。
  3.2发展趋势(1)燃料电池出现模块化趋势,单个燃料电池模块的功率范围被界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通过提高产品性能实现模块化组装,以满足不同车辆对燃料电池功率等级的要求。
  (2)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技术,优化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分配,以有效提高燃料电池的寿命、降低系统成本。
  (3)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攻关的焦点是提高可靠性、耐久性,近中期内将不会有重大突破。
  (4)由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各国并未放松对燃料电池的攻关研究。
  3.3综合评价(1)国外汽车公司将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并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关,取得了重要进展。
  (2)短期内燃料电池技术无法根本突破,燃料电池汽车不能形成市场化,不是近期产业化推进的重点。
  附  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报告》(摘要版)
    编写人员:总编:董扬 执行主编:叶盛基 副主编:林革 徐平兴 汪晓健 编写人员:董扬 叶盛基 林革汪晓健 徐平兴 李文杰 陈志鹏 魏丹 乌日娜 杨辉前 贾启蒙 王莹 苏涛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