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场瑞雪降临京城。当时身在山东的笔者,一早就被朋友圈的美丽雪景刷屏,同时得到了火车、飞机大面积延误的消息。因此,当下午来到火车站被告知乘坐的高铁将晚点近4小时到达时,心中早有思想准备。可事实是,由于雪天路滑,高铁限速,实际晚到的时间远不止4小时,而到达北京南站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了。
终于回到北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回家。时间已是凌晨,地铁末班车早已停运,刚下火车的人们都如笔者一样奔到打车点去排队,可去了以后被告知天气恶劣,已没有出租车会来南站接活儿。而所谓的夜班公交车,且不论路线方便与否,也早已人满为患,根本挤不上去。笔者只能把回家的希望寄托在打车软件上,打开了手机上的“滴滴出行”APP,先呼叫出租车,无人应答!加价给小费,无人应答!呼叫专车,无人应答!把专车的价格从预计的50元提高到120元,可等待半天依旧是无人应答!平时那些宣传攻势猛烈的打车软件,在这个寒冷的雪夜里,全部噤声了!
绝望中,笔者甚至萌生了步行回家的念头。不过路途遥远、天寒地冻,这种方案无疑是痴人说梦。从火车站出来的滞留旅客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盘算着如何离开,路边多了一些从宾馆酒店出来招揽生意的人,也有一些“黑车”司机在吆喝。其实,对于“黑车”笔者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天太晚,安全没有保障。不过,此时此刻已经“走投无路”的笔者,还是选择了妥协。在等待近1小时没有出现其他可行的办法时,尽早回家成了笔者惟一的需求。最终,笔者与黑车司机谈妥了价格,花300元回到了家,而此时已接近凌晨3点。
回到家中,笔者开始反思:那些平时比着赛着要为方便出行做贡献的运营商都哪儿去了?那些哭着喊着要给乘客最佳体验的软件干啥去了?号称互联网时代无所不能、保证100%有车的服务承诺是怎么兑现的?难道只能在天朗气清路况良好的时候才有服务?难道那些天花乱坠充满人文关怀的APP宣传只能与乘客同享乐、不能共患难?
笔者也在一瞬间明白了:为什么“黑车”在交通方式丰富多样、打车工具层出不穷、执法部门屡屡查禁的今天,仍然占有市场!
答案很简单:因为有需要。或者更准确地说,出行者的一部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没有人从内心愿意乘坐不正规运营、收费高昂、缺乏保障的“黑车”,大多数的时候是因为除了选择黑车却别无良法。笔者在凌晨1点的北京南站,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无奈境遇。
理性地说,这事情也怪不得出租车公司、更怪不得各类打车软件。毕竟,他们的运营行为是市场行为,他们没有必须的义务。但是,特殊环境下的市场需求为什么就没有人关注呢?既然各大软件运营商能绞尽脑汁地开发乘客需求、不惜投入重金地提升用户体验、不遗余力地挖掘所谓的饥饿营销点,那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块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要知道,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在意多支付一些费用的。
也许有人会说,像深夜晚归、遭遇极端天气这种特殊情况,应该是政府和社会公益所需要负责和承担的。但是,独立运营商介入社会公益事业并进行商业化运营也不是没有先例。黑车所能做的,我们的政府、车辆运营商、软件方等一定也能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做到。
在此前,政府对于各类网络约车、租车等服务形式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了意见,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市场。然而,一个虽然规范却无法真正满足群众需求的市场,需要完善之处还很多。黑车的存在,固然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情,但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角度。互联网时代的交通服务,在形式新颖、花样繁多的基础上,核心一点还是得关注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黑车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屹立”不倒,也正是符合了这一点。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宣称致力于深挖交通市场需求、提升乘客出行体验的运营商们,在某些方面还真得向黑车多“学习学习”。笔者写完这篇稿子之后,又将到外地出差,希望这次能够有一次愉快便捷的用车体验,而不是继续享受传统的黑车服务。
作者:wz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