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组数据表明,从我国2010年不同年龄人群的死因顺位能够发现,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人群中,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第一大死因。道路交通安全所引起的伤害已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隐忧,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最为薄弱环节的“人”为核心,结合道路与车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出最恰当和简单易行的思路与方法。
8月26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围绕“共建人车社会和谐交通环境”的主题,来自国内外的10位专家发表演讲,从道路风险评估、道路交通伤害信息收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事故数据应用、道路交通伤害防治、汽车安全标准发展等多个侧面,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各级组织机构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方面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了社会各界积极推进交通安全建设的努力。
多项数据指向道路交通
会上,来自全球道路交通安全合作伙伴的丁保国指出,当前在全球道路交通安全伤害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国家,其中90%的道路交通死亡与伤害发生在这些国家,而在这些区域已登记车辆仅占全球的4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组数据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三大类,其中道路交通伤害是伤害中的重要类型。目前,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120万,预期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每年240万,道路交通伤害也将从2004年在所有疾病构成中排名的第9位上升到2030年的第5位。
另一组来自全球道路安全状况报告的数据显示,在考察全球不同收入国家的道路交通伤害趋势中,从1998年至2007年,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在持续下降,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的该项数据却在持续上升。
同样,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组数据也表明,从我国2010年不同年龄人群的死因顺位能够发现,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人群中,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第一大死因;在5~14岁年龄段人群中,这一死因也排在了第二位。
小改进能起到大作用
以上几组数据都说明,道路交通安全所引起的伤害已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隐忧,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最为薄弱环节的“人”为核心,结合道路与车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从而找出最恰当和简单易行的思路与方法。
长安大学教授段里仁表示,从高速公路停车休息处的数据统计来看,以我国的京沪高速(北京至济南段)、福银高速(南昌至临川段)、沪昆高速(江西至湖南段)、昌九高速(南昌至九江段)和包茂高速(陕西西安段)为例,这些高速公路路段的停车处数量实际上就是服务区的数量,其中没有一处设有简易停车休息处(非紧急停车处),停车处平均间距在27~60公里的区间。
在瑞典、芬兰、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的多条高速公路的调查数据则显示,高速公路上一般均设有简易停车休息处,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平均间距在15.5~35.7公里,但整体停车处的平均间距只有2.0~16.7公里。
段里仁分析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交通事故规律的认识,特别是从疲劳驾驶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中寻找原因,国外加速了简易停车休息处的建设。这一措施的加强,对驾驶者长时间行车需要休息的交通法规的施行与落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实用效果很好。
多点共识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改善
本届论坛,经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形成以下主要共识:
一是道路交通安全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从人、车、路、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建设,才能持续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二是加强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调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研究,逐渐提高交通事故的预防能力,以及时、全面、详细的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扎实推进交通安全状况的持续改善。
三是加强道路交通伤害信息的收集,加强道路交通伤害防治研究,形成紧急救治规范,逐渐提高紧急救治能力,进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程度。
四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科学有效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全民交通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力争实现道路安全畅通、人车和谐相处。
五是加强车辆安全技术研究,通过安全技术支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特别要加强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研究,并通过推行三重保护(人、车、社会)及车辆主动安全技术的普及,推动和谐交通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汽车安全社会。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