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明
近日,英国脱欧与万科股权之争,国际与国内两个重大事件的反反复复,恰似两部现实版的大片上演,让国人在欣赏和咀嚼事件本身来龙去脉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这些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才是最好的结果。
对国内民众而言,比起英国脱欧这种含有许多国际政治因素在内的争斗,对国人影响更大、更持久而且更具有借鉴和现实意义的是万科的股权之争。
从宝能系在二级市场上入股并举牌,到王石发表对宝能系入股的不满和抗议、上市公司停牌、管理层宣称将与深圳地铁重组、原有大股东华润出面反对重组预案、宝能系出面反对重组预案并要求罢免管理层人员,再到召开股东大会……董事长王石、总经理郁亮等管理层主要人员纷纷表示“人可去但企业文化不可丢”,也算是把管理层与股东方之间的矛盾激化略为化解,使事件的发展从双方互咬与互责阶段进入到逐渐有可能调和的阶段。当然,在最终结果没有出来之前,谁也无法知晓王石等人的去留。
其实,万科现象的一个关键点还是在于股权之争。想当初,王石等人在初创公司时,心怀组成一个股东与经营管理彻底分离的现代上市公司的理想,从而放弃了自己本来可以轻易获取的相关股权。经过多年之后,一个优秀管理团队和它精雕细琢打造出来的优秀企业和企业文化,却恰恰敌不住看似很俗却更加实际的股权。与公司创立时的初衷一致,在6月27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王石和他的管理团队成员喊出了“不做资本的奴隶”的口号。
作为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案例之一,万科股权之争的前前后后已经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纳入到相关高校的教材之中。作为原来的大股东,华润在没有第三方参与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还能与管理层和睦相处。但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受到危害的时候,不仅不能及时发声,最后在利益面前还轻易与朝夕相处的管理层反目。作为央企的监管人,华润的态度实际上代表了央企的想法。华润到目前为止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举措,这让人联想到在整个股权争斗过程中,华润与万科管理层之间恐怕根本就没有坐下来好好地探讨过企业未来的前景。
同样,被王石称为“恶意收购”的宝能系则一直仗着在资本市场上丰富的经验,并没有把对万科这样有影响力的公司的收购当做一件特殊案例处理。他们的思维可能是:作为目前的大股东,具有主要的发言权,管理层的决策当然要听拥有决定权的股东的意见。平心而论,赞成这种简单而现实想法的人们并不在少数。这就如同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放牛娃辛辛苦苦把牛养大了,但牛还是地主的,与放牛娃并没有半根牛毛的关系。
闹到现在,对于拥有最多股权的宝能系与华润而言,摆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管理层到底要不要换掉?如果真把王石们清除出局,那么可能就像许多经济学家所言,万科的股价将大幅下挫,公司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大股东们,还有千千万万个中小投资者。
但从一个更为理性的观点看,还是希望在这次争执中大股东一方能够小胜。这样,可以给国人有一个法制与理性大于伦理与情感的先例。当然,市场上也存在质疑宝能系收购资金来源的问题,如果这些资金大部分是加了杠杆的借款,那岂不是许多优秀上市公司都有被恶意收购的可能?但从目前各方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较量看,似乎看不出宝能系的收购资金存在什么问题。
此次的万科股权之争虽然发生在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身上,但对于包括汽车在内的其他上市企业而言也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论是国企或民企,即使你是第一大股东,只要该上市公司的股权足够分散,那么在资本市场上就有被别人收购和控制的可能,除非你是中国的乔布斯,可以很潇洒地抛开被别人控制的企业而自立门户。但无论如何,对于被收购的企业而言,积淀多年的企业文化可能瞬间荡然无存。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