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有联系 互为补充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4
分享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汽研)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分别于7月5日和7月9日发布了6月份暨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数据。结果如下:上半年汽车产量———847.22万辆(中汽研)、897.73万辆(中汽协),销量———718.53万辆(中汽研)、901.61万辆(中汽协);库存———128.69万辆(中汽研)、至6月底汽车生产企业库存50.47万辆(中汽协)。
  中汽研和中汽协的产销存数量存在差异,尤其是销量差异的悬殊居然高达三位数的183万辆!一时间,争议四起,“哪一个数据可相信”、“哪一个数据最权威”的责问充斥多种传媒和网络。有的甚至声称中汽研和中汽协“双方各执一词”,彼此“不甘示弱”;更有甚者,责难我国汽车业连数据也“打架”,“还建什么汽车强国”?其实笔者以为,只要仔细琢磨中汽研和中汽协的数据,以及他们对数据的说明,大家完全没必要为此大打“口水仗”。中汽研和中汽协两家数据的源头是不同的,中汽研的统计数据来自产品公告、车辆识别代号和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中汽协受国家统计局委托,负责行业产销存的统计,所有产销存信息源于生产企业的上报数。这两种统计方法互有联系,互为补充,从更多侧面满足了各方的需要。
  先说销量。
  作为负责行业统计工作的中汽协,其统计的汽车销售数据自然是汽车生产企业批售给经销商的数据(生产企业为更利于研究和把握市场,收集并研究经销商的终端销售数据,则另当别论)。
  中汽研所说的销量,笔者以为,严格地说不能称之为销售量。建议中汽研,如果可行的话,在与车管部门沟通后,直接按上牌量予以公布,如此可以免去因与中汽协数据的巨大落差而发生不必要误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上牌量也不能替代中汽协对生产厂家产销统计的作用。因为,车管部门的上牌数,与厂家的汽车销量并非完全等同。为什么?厂家的销量中,包含国内销量和出口,出口的不在国内上牌,这是销量与上牌量的差异之一;当月的上牌量中,有的可能是上个月甚至更前时期销售的车,而当月销售的车也有可能到下个月甚至再晚时间上牌,这是销量与上牌量的差异之二;另外,公开的上牌量是指民用汽车,部队、武警、以及公检法司等特殊用车不在民用车之列,但在厂家的销售量之中,这是销量与上牌量的差异之三;车辆置换中,如果有的用户要求留用旧车牌照移到更新的车上,又是销量与上牌量差异的一个因素。
  同样有趣的是,7月12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暨亚市半年信息发布会上,一位行业协会领导说到1~5月进口车数量时,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中心的一位副总即刻插话说了此时间段具体的上牌数,两者相差5万多辆。可见海关进口量不等同于上牌数,这与企业销量不等同于上牌数,恐怕是一个道理。
  如果将中汽研销量统计按上牌数等效看待,为了佐证今年上半年中汽协统计的901.61万辆销量与中汽研统计的718.53万辆销量之间183.08万辆的巨大差异的合理性,笔者翻阅历史资料比较,2008年汽车生产企业销量938.05万辆(中汽协统计),该年车管部门的新车注册量741.04万辆,两者的差异近200万辆。而且还要提请注意的是,新车注册量中还有30万辆进口车注册上牌呢。
  再说库存。
  中汽协讲的是期末库存,“截至6月底,汽车企业库存(不包括零售环节的库存)为50.47万辆,乘用车库存33.16万辆、商用车库存17.31万辆”。中汽协的新闻稿还说,汽车企业库存“比6月初下降0.87万辆,比年初下降8.23万辆。乘用车库存比6月初增加1.02万辆,其中轿车库存22.94万辆,比6月初增加1.88万辆;商用车库存比6月初下降1.90万辆,已持续4个月下降”。中汽协的研判,“目前企业库存仍处于合理水平”。
  中汽研将销售数解读为上牌量后,有好事者认为产销之差就是库存,上半年128.69万辆库存就此而来。按中汽协的口径,128.69万辆库存,应该既含有汽车生产企业的50.47万辆,也包括汽车经销企业零售环节的库存。怎样认识近129万辆库存?横向看,相对于900多万辆销售,仍处于合理可控范围;纵向看,相对于去年火爆的市场,警示市场走势在趋缓;纵横向结合看,企业应该理性和理智,不要浮躁和盲目,注重调整节奏,把握供需,控制库存。目前经销商库存明显提升,与有些经销商去年底今年初过高地向厂家订货不无干系,过度批评厂家向经销商压库也不尽合理。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