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二五”内燃机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4
分享到: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11月28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和中国工业报社联合主办了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暨“2010年中国内燃机工业高峰论坛”。
  会上,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会长谭旭光在开幕致词中表示,“十二五”期间,全行业要努力实现中国内燃机工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邢敏在协会工作报告中,对中国内燃机工业“十一五”的成就和“十二五”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阐述。
  主办方还邀请了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何光远、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出口处处长石永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洪暹国、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院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金约夫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进行了专题演讲。
  嘉宾们围绕着“十二五”期间中国内燃机工业发展的重点,从国民经济未来走向、汽车产品出口、机械工业(含汽车工业、工程机械、农机工业、船舶工业等)对内燃机的需求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各整机(车)行业对内燃机技术提升的希望。本版对部分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整理报道。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
  “十二五”内燃机工业发展重点应立足“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
              本报实习记者 谌 洁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在论坛上表示,今年机械工业运行成绩亮丽,超出预期,但是明年机械工业增长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同时,他还对内燃机工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提出了“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五个要求。
  今年机械工业运行情况乐观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机械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继续位居工业各行业之首。机械工业总产值同比实现超高速增长,1~10月完成总产值11.5万亿元,同比增长33.82%。其中,工程机械增速最高,为50.30%;机床、汽车、基础件、内燃机次之,为40%左右。机械工业经营效益创历史新高,今年1~8月,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利润6110亿元,同比增长63.59%。其中:工程机械、汽车行业增幅超过90%;机床、仪表、基础件、内燃机行业次之,增幅为60%~75%。
  在历数机械工业成就的同时,蔡惟慈也冷静地指出,今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及利润同比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下半年汽车行业超高速增长的势头也在向正常理性增长回归。但他同时认为,今年机械工业全年仍可实现较高增长,预计产销增速可达30%左右,利润增速可达40%左右,出口创汇增速可达30%左右。
  明年机械工业增长任务艰巨
  展望明年机械工业的走势,蔡惟慈坦言:“机械工业明年仍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今年基数太高,明年继续实现增长很不容易;二是今年增速逐月下行的惯性将对明年的增速有不利影响;三是主要分行业中,汽车、工程机械等‘引擎’行业今年基数太高,明年要继续增长困难很大,而发电设备、重型机床等今年新订单明显下降,将累及明年运行;四是今年钢材价格相对较低,成就了机械行业的低成本环境,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扬的背景下,预计明年钢材、有色金属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很可能重拾升势,从而将推高机械行业成本;五是今年全行业的‘存货’和‘产成品’增幅逐月攀升,表明经济运行速度将逐渐趋缓的信号已传递出来。”
  “我们预计明年机械工业的经济运行速度与今年相比将回落至15%左右,其中利润增长速度的回落幅度将更大。”蔡惟慈表示。
  内燃机要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
  谈到内燃机行业的发展时,蔡惟慈指出,尽管内燃机行业进步很快,但高端装备所需内燃机仍严重供不应求。对此,他希望内燃机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抓住“高端、创新、基础、融合、绿色”这十个字,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其一是主攻“高端”。蔡惟慈形象地将“高端内燃机领域”比作“失地”,“内燃机行业今后要转变发展思路,克制常规产品扩大产能的冲动,以‘收复失地’为目标,积极发展目前大量进口的高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可靠性的‘高端’内燃机。”
  其二是致力“创新”。蔡惟慈指出,在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开始向“高端”攀登的形势下,继续寄希望于引进技术实现升级已不现实,今后必须更自觉地、更大力度地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取向,加快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三是夯实“基础”。蔡惟慈强调指出,研发及试验技术、毛坯铸造技术、发动机的燃油电控技术等是左右内燃机产品向高端升级的基础。他认为,近年高端主机的配套需求迅速发展;同时一批优势内燃机企业实力迅速壮大,已具备大规模投入的能力。
  其四是狠抓“融合”。蔡惟慈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提高内燃机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实现向高端升级的有效途径。
  其五是追求“绿色”。内燃机是量大面广的动力设备,蔡惟慈希望内燃机行业今后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力求“绿色”,争取实现企业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出口处处长石永红:
        “十二五”应转变汽车出口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 刘 姗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在2010年中国内燃机工业高峰论坛上,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出口处处长石永红介绍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他说“十二五”期间,汽车出口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转变,努力实现“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石永红回顾说,2001~2008年,我国汽车整车年均出口增幅高达77.4%,汽车产品出口额年均增幅达41.5%。2008年末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出口造成重大冲击,2009年汽车整车出口下降45.7%;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下降27.1%。2009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明显,2010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规模已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
  对于近十年汽车出口市场的发展,石永红总结了几大特点:其一,出口市场已覆盖全球,整车出口占比超过80%,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比超过60%。其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部分零部件产品已纳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整车出口中,中低档轿车、客车、载货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其三,自主品牌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国有、民营企业是整车出口的主力军(占76.7%)。其四,贸易方式多样化。
  石永红同时也指出我国汽车出口所存在的问题。比如,企业没有明确系统的出口规划,“将市场当试验场”;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销甚至恶性竞争仍存在;中国汽车“低价低质”的形象基本没有得到改变;缺乏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和境外营销网络。其中,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水平问题尤应值得重视。近几年来,我国整车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约在2%左右,零部件行业仅为0.6%左右,而国际跨国公司的这一比例往往高达6%~7%。“全行业研发能力仍然滞后,尚无法形成较强的开发能力,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仍然主要依赖进口。”石永红说。
  石永红表示,从长期看,目前汽车出口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推动我国向汽车出口大国乃至强国的转变,而我国汽车出口同时面临着“外需萎缩趋势长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非关税壁垒和技术专利标准的制约”、“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低成本竞争优势将逐渐减弱”等五大方面的挑战。因此,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已迫在眉睫。
  石永红建议,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汽车出口发展方式: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整车出口应向乘用车、商用车并重转变;零部件出口应向机电类、电子类产品为主转变。出口市场结构方面,整车出口市场应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转变;零部件出口市场应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ODM/OEM)市场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方面,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出口企业结构方面,出口企业从单纯的进出口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售后服务主体结构方面,出口从依赖进口商销售网络向自主营销体系转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院士:
    排放成为船用发动机技术提升的驱动力
           本报实习记者 谌 洁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在11月28日的论坛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院士作了题为“船舶工业对船用柴油发动机的需求”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船用柴油机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我国船用柴油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我国船用柴油机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2008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09年新接与手持订单量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今年1~10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谈到船用柴油机发展情况时,金东寒表示,我国初步形成了船用柴油机及其配套件的生产体系,已基本具备了先进船用中速柴油机的研发能力。据统计,2008年底全球中、低速船用柴油机生产能力约6000万马力,其中韩国、日本、欧洲的船用柴油机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球的49%、28%和9%,我国占14%。
  快速发展的同时,船用柴油机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也十分严峻。金东寒在报告中提到,世界海事组织(IMO)规定,2011年起氮氧化物的排放比现在应减少2.5g/kWh;2016年起,氮氧化物的排放在现有基础上应降低80%。IMO对硫的氧化物排放限制也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以前,可使用硫含量低于4.5%的燃料,2012年开始须使用低于3.5%的燃料,2020年开始必须低于0.5%。此外,IMO对碳颗粒排放的限制也是逐年提高。
  “目前我国船用柴油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总装厂规模小而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二轮配套供应链不完善,规模偏小,产能不足,质量不稳定,高端零部件还未实现本土化;生产效率较低,成本上的竞争力不明显;本土化的过程中缺少二次开发,造成质量不稳定以及成本居高不下;绝大多数船用柴油机企业缺少系统开发和设计能力,没有能力提供优化的动力系统解决方案。”金东寒指出:“我国船用柴油机行业仍处于低附加值制造阶段。”
  对此,他建议,应加快推进高端零部件的国产化,对一些零部件进行二次开发,要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自主创新。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
        “十二五”亟待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发动机
                本报实习记者 谌 洁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在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应努力促进现有产品向中高端技术方向发展,因此创新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发动机,对节能减排和提高整个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呈强劲发展态势,2006~2010年的销售额平均年增长率达28%,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规模和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其中销售规模在机械工业九大产业中排第四。2010年,全行业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将实现4100亿元,同比增长29.87%;利润总额可达310亿元,同比增长30%。
  我国高端工程机械产品通常选用国际先进的发动机
  据茅仲文介绍,我国工程机械产品按质量、控制技术、节能、环保、安全及作业效率等方面,目前大体可分为高、中、低端三个档次。
  首先,高端产品的动力配置选用国际先进的发动机;关键液压及部分传动部件是进口的,或采用国内优秀配套企业的产品,其中包括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产品;信息化控制元件包括电子元件、液压元件、传感元件等也都选用国际品牌产品。整机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
  其次,中端产品的国产化率一般达到85%以上,主要选用国内的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整机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打产品。
  再其次,低端产品主要是以低价打市场,产品技术配置较低,故障率高、能耗高,排放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按产业政策,这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应属于待改造或逐步纳入淘汰之列的产品。
  “十二五”工程机械产品动力配套性能亟待提高
  茅仲文在会上分析预测说,到“十二五”末,国际工程机械市场的销售额能达到2400亿~2500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为9000亿元左右。
  茅仲文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应努力促进现有产品向中高端技术方向发展;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应注重节能减排,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因此,他认为,动力作为衡量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配套性能也亟待提高,包括柴油发动机本身的动力性能和整机动力传递的系统综合性能两部分。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以柴油为动力的产品生产规模已经达到70多万台,但其中高端产品、出口产品基本都配用进口发动机。据此,茅仲文强调:“创新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发动机对节能减排和提高整个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迅速筹划建立工程机械和大型农机产品配套用柴油机研发实验中心,并与工程机械行业大型企业密切配合,共建研发平台或创新联盟,提高柴油发动机的动力匹配性能和使用耐久性与可靠性。”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201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景气向好
              本报记者 刘 姗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在2010年中国内燃机工业高峰论坛上,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介绍了2007~201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订货景气、利润水平和投资信心几大指数。
  他说,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而第二、三季度增幅出现回落,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季度热,二三季度冷”,究其原因是政策调控的结果。比如,在节能减排方面,“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下降20%,而前四年下降15.6%,今年需减4.4%,目前处于冲刺阶段。此外,从今年7月15日起,国家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等六大类406个税号产品的出口退税,三季度“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他进一步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行业的景气程度要从订货量、利润水平和投资信心三大角度去分析。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例,2010年,其订货景气指数为74.7,基本达到行业平均水平;其利润水平指数为61.3,装备制造业盈利情况良好,交通设备制造处于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投资信心充足,投资信心指数达到60.4,尤其是汽车产业投资增长快。
  “从行业景气程度分析,可以说我国当前经济环境既不热也不冷。2010年前三季度,投资总体处于减缓趋势,仍保持一定的增速;消费增长平稳而迅速。”潘建成说。他表示,今年消费比较乐观的因素之一是汽车消费的火热,这是由汽车增长迅猛,收入水平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而决定的。从2007年汽车消费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来看,汽车消费对汽车制造业的拉动最大,拉动产值2504.14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15%;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拉动也很明显,分别占行业总产值1.02%、1.97%、1.80%、1.55%。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暹国:
  “十二五”农机工业将重点研发大马力节能环保型柴油机技术
                   本报实习记者 谌 洁
内燃机工业要为工业产品提供高端动力(二)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在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农机化水平仍将快速增长,规划2015年农机总动力将超过10亿千瓦,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
  洪暹国预计,今年全年农机工业总产值有望达到2700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耕作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52%;大中马力拖拉机产量30万台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联合收割机产量低于10万台左右,下降20%左右。
  洪暹国指出,“十二五”期间,农机工业要实现转型,仍然面临着三大发展瓶颈:
  一是技术与产品瓶颈。目前我国最大马力拖拉机、最大联合收割机、青饲收获机的功率分别为180马力、200马力、260马力,相当于国际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以小机型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机产品以大型为主;国内农机产品今年才开始实行国二的排放标准,与国际现行的欧Ⅳ排放标准差距甚远。同时,行业技术断档、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二是制造与管理瓶颈。我国农机制造装备水平与国际水平有30年左右的差距,存在着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技术与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
  三是行业结构瓶颈。农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抑制了可持续发展。
  为此,洪暹国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农机工业将重点发展现代、高效大马力(180~230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型中小型拖拉机及关键配套件、新型高效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等;大马力拖拉机配套节能环保型柴油机电控喷射技术、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关键部件研究等将作为重点科研项目。(摄 影:本报实习记者 王绍明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