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孩子”吃“狼”了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4
分享到:
孩子吃“狼”了    “我们已经买不到技术了,没有人卖给你技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孤立无助的孩子,周围都是狼。”这是李书福曾经的一段内心独白,人们似乎只听到了其中的悲凉。而在2010年8月2日,随着李书福在收购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沃尔沃正式进入吉利集团,人们惊讶地发现,吉利这孩子吃“狼”了。
  
从与“狼”共舞到捕“狼”食之
  中国汽车工业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口号是:“引进、消化、吸收”,目的是抵制进口,并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起现代化的中国汽车工业。中国的第一个目标很快实现了,但出现了一个新问题:由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洋品牌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当时有官员称,我们自主的汽车工业没有倒下,而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当中国加入WTO的时候,有专家惊呼:“狼来了!”,担心中国汽车工业
会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冲垮。而当“狼”真的进入中国后,自主品牌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自我定位,形成了“与狼共舞”的格局。如今,随着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大胆地兼并国外公司,甚至将那些以前须仰视才见的大品牌收入囊中。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企业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希望通过消化吸收获得自主创新的能力。初期,中国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在引进中,中国汽车工业引进了资金,获得了制造技术,但没有获得研发技术,依旧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各企业走出了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原始创新,一点一滴都自主研发;第二种是试图通过合资获得外方的技术;第三种是向外国技术开发公司提出要求,利用外脑获取我们需要的技术;而李书福走的是第四种路径:直接购买跨国公司,连企业带技术一并收入囊中。
  第一条路是漫长但必须要走的,无论怎样获得技术,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必须自己动手。第二条路是最难走的一条路,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是通过合资获取进入中国市场的门票,而防止的就是中方合作伙伴获得技术,因此从这条路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小。第三条路是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走的一条路,现在被冠以一个时髦的名字:“集成创新”。其问题是,尽管我们利用外脑,或者中脑加外脑获得了一些技术,但是结果却往往是有产权无知识。第四条路则是最近几年才渐渐时兴起来的,且李书福在这条路上走得最好。
  从吉利发展的历史看,李书福从一开始被人耻笑地仿制,到挖人才,到后来连人带技术一起挖,终于李书福发现了资本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吉利从只做产品,转向了资本市场、汽车市场两条腿走路,最终通过资本这支手,收购了澳大利亚的变速器厂,解决了变速器的瓶颈问题;今天又成功收购沃尔沃,不仅收购了整个企业,更重要的是一次性获取了沃尔沃所有的知识产权,彻底解决了“没有人卖给你技术”的问题,实现了从与“狼”共舞到捕“狼”食之的转变,在强敌环饲的竞争格局中找到了薄弱环节,杀出了一条吉利道路。

  表面看,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吉利这家私企的事,但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中国汽车工业与外国汽车工业强弱格局的转换,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不过,吉利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转换得快一些,这个转换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将快速地与国际汽车工业全方位地接轨,不仅是技术、标准的接轨和掌控,更是观念的提升。这里不仅仅是吉利这孩子吃“狼”了,更是中国汽车工业这个年轻的小伙开始吃“狼”了。
  不仅要会吃还要会“消化”
  我们在为孩子吃狼而喝彩的时候,更应当想到的是如何消化,而不仅仅是把狼吃到肚子里。“消化”沃尔沃至少需要两步,第一步是让沃尔沃盈利,第二步是掌握沃尔沃的技术为我所用。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收购国外整车企业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共性的问题,所有被收购(或部分收购)的企业都是没有在中国合资生产轿车的企业,如:MG、萨博、沃尔沃。更确切地说,是一些没有借到中国市场之力而倒下的企业。换言之,吉利若想让沃尔沃盈利,首先应当先将沃尔沃引入中国,由此获得利润实现扭亏,否则沃尔沃将成为吉利的包袱。
  从目前情况看,吉利在中国生产沃尔沃已成定局,但问题是在哪里生产?由于沃尔沃轿车的品质相当高,因此零部件供应体系是吉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书福娶了“洋妞”还不行,还得傍帅哥———在有高品质零部件供应能力的地区建厂。有消息说,吉利将在成都建厂,这当是吉利的明智之选。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汽大众要在那里建厂,围绕着一汽大众的零部件企业依据的质量标准是大众的质量标准。大众的质量标准相当高,至少能够满足沃尔沃落户中国后,对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基本需求。当然,成都还有较好的工业体系,以及丰沛的劳动力资源,立足成都或将成为吉利不二之选。
  第二步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最难的———掌握沃尔沃的技术,并提升吉利的技术水平。实际上,所谓核心技术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二是质量标准。在中国合资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做得最多的是国产化,国产化中只让中国人了解质量检验标准,对中国封锁的是质量标准的制定原理,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原理。我们有些企业认为拿到人家的图纸了、获取人家的数据就算掌握了技术了,认为有了先进的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好产品了,其实这只能叫做“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必须掌握的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原理,或者说是要掌握汽车工业100多年来所形成的、内在的、各家均秘而不宣的游戏规则。否则,永远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即便借助外脑获得了一些技术,那也只是皮毛。从这个意义上说,吉利在解决沃尔沃在中国盈利问题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让瑞典人帮着捅破标准制定原理这张窗户纸。掌握标准的制定方法后,建立吉利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吉利汽车质的转变。然后,通过不断地提升体系的标准水平,使吉利汽车的整体质量逐步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有一天吉利建立起了自己的标准体系,那么吉利的腾飞将是瞬间即发的事了,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目标或将在吉利首先实现———建立起现代化的汽车工业体系。很难想像,一个没有标准的企业能生产出什么产品来,一个没有标准的行业会是什么样子,汽车工业之争是经济实力之争,是创新能力之争,更是标准之争。我们在为孩子吃“狼”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更要为孩子的“消化”创造有利条件,这才是真正为中国自主的汽车工业加油鼓劲
。   (管学军 执笔
  背景链接: 吉利控股完成对沃尔沃轿车的收购
  2010年8月2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吉利和福特在长达数年的接触与谈判后终于完成了收购交易,吉利已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福特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LewisBooth)共同出席了在伦敦的交割仪式,为收购的完满结束画上了句号。
  吉利控股集团同时宣布,大众汽车北美区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Ste鄄fanJacoby)将加入沃尔沃轿车公司并接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职。
  李书福表示:“对吉利来说,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天,我们对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感到非常自豪。这一瑞典世界级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将坚守其安全、质量、环保和现代北欧设计这些核心价值,继续巩固和加强沃尔沃在欧美市场的传统地位,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市场。”
  沃尔沃轿车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雅克布先生表示:“我很荣幸能够加入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著名公司。我们所有的员工、供应商、经销商,特别是我们的客户完全可以相信,沃尔沃将继续保持其在汽车安全和创新上的行业领先地位。”
  交易完成之后,雅克布先生将会加入由李书福先生担任董事长的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会。此外,董事会还将纳入几位新成员,其中包括将担任副董事长的汉斯-奥洛夫·奥尔森(Hans-OlovOlsson)先生,此前他曾任沃尔沃轿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以及福特汽车公司的首席营销官。
  吉利控股集团在2010年3月28日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时宣布,同意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
  吉利控股集团当天为完成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开出了票据并支付了13亿美元现金,收购资金来自吉利控股集团、中资机构以及国际资本市场。此最终交易价格是根据收购协议针对养老金义务和运营资本等因素做出调整的结果。
  在新的所有权下,沃尔沃轿车将会保留其瑞典总部以及在瑞典和比利时的生产基地,在董事会授权下,管理层将拥有执行商业计划的自主权。
  作为交易的组成部分,沃尔沃轿车与福特将继续保持密切的零部件相互供应关系,确保彼此之间继续提供对方需要的零部件。
  李书福表示:“文件的签署和收购的完成,体现了福特汽车和沃尔沃轿车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未来的承诺,此外瑞典、比利时和中国的劳工代表以及相关国家政府部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书福还宣布,斯蒂芬·雅克布先生将接替斯蒂芬·奥德尔(StephenOdell)先生,自2010年8月16日起正式就任沃尔沃轿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副首席财务官汉斯·奥斯卡森(Hans-Oskarsson)将会替代斯图尔特·罗利(StuartRowley)担任公司代理首席财务官。奥德尔先生和罗利先生将赴福特欧洲任职。
  在公布新管理团队成员的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还宣布了沃尔沃轿车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名单:董事长李书福;副董事长汉斯-奥洛夫·奥尔森、沈晖、汉肯·塞缪尔森(H·kanSamuelsson)、赫伯特·德梅尔博士(Dr.HerbertDemel)、约恩·方斯·施罗德(LoneFonssSchr·der)、霍建华(WinnieKinWahFok)。新董事会将在交易完成之际开始履行董事会职责。(吉 宣)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