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21日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了2013中国汽车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增长形势下中国和世界汽车产业———战略、品牌、国际化”。围绕该主题,论坛下设了多个分论坛,并有多名嘉宾作了主题演讲。本报将分论坛的内容分筛整理,精选出“我国汽车产业进入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问道韩国汽车业全球化路径”;“汽车业可持续发展应‘多条腿’走路”三部分内容,并实录了“过分强调本土品牌占比是小国心态”;“对我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六点建议”;“宏观经济中长期增速下降近期弱回升”三篇主题演讲,以飨读者。
分论坛一:新增长形势下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本报记者 谌洁
在分论坛一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副总经理吴绍明、重庆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宝林、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江、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缪雪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陈志新等国内主要车企的代表围绕这一主题作了发言。
各位代表的发言内容不一,但是主旨却高度契合,那就是在新增长形势下我国汽车产业已到了打造品牌的关键时期。
所谓的“新增长形势”,用一位发言代表的话来说就是“理性的回归”。
吴绍明认为,发展速度降下来,有利于打造精英品牌。尽管目前车市进入了微增长时期,但好的品牌销量仍然高涨。他讲道:“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更加注重品牌。”
陈江也表示,未来汽车市场的更新消费、理性消费会越来越多,因此品牌附加值在汽车市场中所发挥的效益也将越来越明显。
至于如何打造自主品牌,及其能否在大势下逆袭?发言者们也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陈志鑫预言,未来的5~10年,是自主品牌发展的黄金窗口期。他主张自主品牌靠自身努力发展,并以上汽的经验总结了“不完全依赖外方、不排斥外方参与、不违反知识产权、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三不一用”原则。
张宝林也看好自主品牌,他认为全球汽车业即将进入“中国时代”,中国品牌已经到了“临门一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缪雪中对自主品牌的前景亦充满信心,认为“只要耐得住寂寞,坚定不移地一步一个脚印下去,自主品牌肯定会大有发展。”
抓住机遇打造自主品牌则成为最关键的问题。
陈志鑫总结了“三不一用”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陈志鑫认为,自主品牌应该依靠自身力量积极发展,制造收购兼并机会。以上汽为例,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和南京、上海合作,把自主品牌的基地从上海放到南京,深化战略合作。我们和大众、通用在核心技术上都有联合开发项目,比如说在上汽通用的宝骏品牌就是我们创造的合资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要有出路就不能走老路,必须通过创新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他表示,“上汽的自主品牌创新工作主要着眼于六方面:品牌、质量、技术、新能源、国际经营、采购。”
就品牌而言,上汽对旗下的荣威和MG两大品牌采取了双品牌运作,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使得产品占据不同偏好的细分市场,提高整体占有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为重要的是,上汽在成立自主品牌之初,就明确质量是自主品牌的生命这一原则。
吴绍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品牌战略已上升为一汽的最高战略。这一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统领、着力推动经营模式从“制造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既是企业当前的需求,更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绍明在经营品牌方面道出了自己的三点认识:“第一,经营品牌要满足客户,满足市场,要体现客户价值,要获得市场通过竞争的认可;第二,要持之以恒,长期打造是经营品牌的必然过程;第三,经营品牌要求全员、全岗位、全过程、全体系提升工作质量。”
分论坛二:新形势下的汽车品牌与国际化
问道韩国汽车业全球化路径
本报记者 谌洁
在分论坛二上,韩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YoungsooKwan、尼尔森汽车高级总监高南山,及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部总经理刘庆生、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张爱群、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经营企划本部本部长铃木昭寿等多位嘉宾围绕“新形势下的汽车品牌与国际化”这一主题作了发言。
通过各企业代表的发言,我们了解到,尽管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体市场的比重仍然较小,但是各车企均已意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对未来的海外发展定下了目标。
以中国重汽为例,至“十二五”末,其出口销量将占总销量的20%,轻卡、特种车、客车和工程机械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吉利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型,实现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高南山则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明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在金砖五国。
尤为难得的是YoungsooKwan在此分论坛上分享了韩国汽车业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对于欲在国际市场有一番作为的中国车企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过去20年里,韩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一举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制造国。2012年,韩国汽车海外工厂的产量首次超过了国内的产量,占到了韩国全球生产的51%,而2005年这一占比还只是1.4%。
韩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与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战略紧密相关。1975年,韩国汽车开始小规模出口。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汽车工业在本土市场已经无法保持正增长,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愈来愈强。数据显示,韩国汽车出口从1991~2012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5%。
1991年后,韩国汽车出口仅出现两次大跌:第一次是因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和出口商,即大宇汽车公司宣告破产,导致2001年出口增长率大跌10.5%;第二次因韩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出口增长率于2008年下降了5.7%,紧接着于2009年暴跌19.9%。
纵观YoungsooKwan所讲的韩国汽车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深化并购、吸引外资、海外建厂、全球研发和拓展全球供应链五个方面。
深化并购,即深化韩国汽车制造商之间的企业并购。1998年,现代汽车收购了起亚汽车,经过合并重组成立了现代·起亚汽车集团;2000年,雷诺汽车收购了三星汽车;2002年,韩国大宇汽车被通用汽车收购重组,并于2011年更名为“通用韩国”;2005年,上汽收购了双龙汽车,并于2011年将其出售给马恒达。不仅如此,YoungsooKwan提到:“我们也建立了很多的联盟,这种联盟对韩国的行业发展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吸引外资,则指的是加大供应商的外商直接投资。“外国投资促进了韩国零配件制造商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韩国制造商和海外制造商的合作,帮助韩国在全球市场发展。”Young鄄sooKwan讲到,“1996年,外国投资达到了32%,主要的投资来自日本、美国、德国、荷兰以及英国。”
扩展跨国工厂业务是韩国汽车全球化的又一重要举措。用Young鄄sooKwan的话来说,这一策略不仅突破了外国市场的贸易壁垒,还规避了外汇波动的影响。而且,“这种战略引入了一些新的业务模型,从而在相应的市场中形成了客户的忠诚度。”
就全球研发网络而言,YoungsooKwan告诉记者,韩国汽车制造商在全球设立了11个研发中心,已经覆盖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市场,“这些研发中心非常有利于我们从一些领先的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同时能更好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
目前,韩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正着力转战海外市场,以期用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通过全球网络来为世界范围内的工厂供货。全球供货链的日臻完善,必将为韩国汽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分论坛三:建设和谐绿色汽车社会
汽车业可持续发展应“多条腿”走路
本报记者 芦丽琴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可谓成就辉煌,产销连年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正因为此,我们更要考虑和坚持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现状而言,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影响着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论坛上这样表示。
尤其是能源问题,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李开国介绍,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对石油的消耗量非常可观———2007年超过了韩国,2008年超过了德国,2009年超过了日本。
“在整个交通能源体系中,汽车的能源消耗占比是80%,远远高于飞机、火车、轮船。而且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现在原油的进口量达到57%,这是很危险的。”李开国说。
“如果不研究节能的问题,就不会有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李开国表示,“节能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调整汽车消费结构,我国的汽车消费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第一辆车是小排量的,第二辆车是大排量的,这不利于节能技术的实现,应该鼓励小排量和小型车的发展;其次,提高燃油标准,从技术上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再其次,应用汽车轻量化技术,从结构设计到部件的配制,包括新材料的使用,都可以达到6%~8%的结构效果。当然,也要着力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技术中心总监温博德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电动车的未来一定是在中国,但是要想在2015年达到6.9升/百公里的平均油耗,则必须是通过汽油车的改变来达到。“我们可以改善汽油车的热燃及效率,和引入更多的柴油车来降低油耗,减少二氧化碳。这里有很多的可能性,比如,气缸的减少、发功机的小型化、插电式的混合动力汽车应用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叶盛基也认为解决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多条腿走路:一方面是提高传统汽车的工作效率,利用一切节能技术包括先进的发动机、先进的传动技术,以及轻量化等来降低能耗,同时,要大力推进和应用混合动力技术来实现传统车的节能。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汽车的示范推广,从而推动整个汽车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示范推广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只有系统完整地实施示范推广才能验证产品的成熟性和产业链的成熟程度,才能更好地探索合适的商业模式,进一步验证和规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十城千辆25个城市示范运行、推广看,各个城市参差不齐,有的城市虽然取得示范推广的资质,但是示范车辆寥寥无几,几乎为零,这就需要进一步总结示范推广相关的情况,进一步分析问题,以便于下一阶段的推广。”叶盛基指出。
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甄子健则认为,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根据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发展不同的细分市场的产品,在满足环境、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培育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如果把电动汽车定位在‘替代传统汽车’,这是不现实的。”甄子健表示。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或电动汽车,根本目的是解决人或货物的移动性需求问题。国家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部署,也是满足社会用户需求的同时,融入对环境和能源的考虑,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建立起来,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创新的机会。”甄子健说。
甄子健强调,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过程中,要培育几个方面产业的力量:第一是整车制造商、第二是零部件配套的供应商、第三是注重相关新材料、制造装备和关键新技术,并积极地投入到那些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第四要充分地考虑到电网及电网所延伸出来的充电设备的服务商等产业的发展、第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和信息产业、互联网的应用等紧密结合。
朱福寿
过分强调本土品牌占比是小国心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本土汽车品牌要在本国的整体汽车市场中实现高占比,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过分强调本土品牌的占比,实际上是小国心态。”
———朱福寿
曾庆洪
对我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六点建议
对我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六点建议: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技术创新;销售网络的优化整合;品牌战略;产业链;重视海外战略。
———曾庆洪
本报记者 谌洁 文/图
在论坛上,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除了吐槽“车展论坛病”,期待整合主题不一、主办方不一,但主角却高度一致的大小论坛外,也提出了关于我国汽车发展战略的六点建议。
“第一就是兼并重组,做强做大。”曾庆洪说,“广汽是国内第一家响应政策,实施兼并重组的车企,由于没有享受任何政策优惠,所以重组成本要高得多。”他认为,关于兼并重组的政策虽好,但实际落实并不到位。
第二点建议则围绕技术创新。“现在国外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是革命化的创新。”曾庆洪表示,“产品创新要顺应未来的消费趋势,安全、环保和节能肯定是今后的主题,如何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必是重中之重。”
曾庆洪把销售网络的优化整合放在第三位。他告诉记者,广汽将整合旗下三个合资公司的网络资源,使过去在销售渠道分离的三个公司的服务资源向顾客统一开放,方便消费者就近享受服务。
第四点则谈到了品牌战略。“这是今后我们研究的主题,现在中国叫得响的品牌没有几个,特别是汽车。”曾庆洪呼吁媒体多支持汽车产业的品牌战略发展和宣传。
说完品牌,曾庆洪又瞄准了产业链。通过一组数据,曾庆洪清晰地阐明了完善产业链结构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总利润中,整车利润占比62%,服务占19%,零部件占20%;而美国汽车产业的服务创造的利润占总体的62%,整车仅占18%,零配件为20%。他强调:“今后汽车行业的服务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比整车大得多。”
最后,曾庆洪表示应抓紧国内,放眼海外,即重视海外战略。他提出,以服务为中心来做海外市场是发展的关键。
冯飞
宏观经济中长期增速下降近期弱回升
“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转至中速增长的新阶段,近期的主要特点则是‘弱回升’。”
———冯飞
本报记者 芦丽琴 文/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论坛上指出,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转至中速增长的新阶段,近期的主要特点则是“弱回升”。
第一季度,我国GDP增幅为7.7%,冯飞指出,该数据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与很多市场人士预期的8%也略有差距,“这是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中国经济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冯飞分析,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形势面临“两个有利”和“两个新挑战”。“两个有利”的情况是:第一,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加快;第二,出口增长有所加快,1~2月出口增速超过20%。
两个新的挑战则表现在,一是制造业的投资减速,其主要原因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消费领域中餐饮服务增速下滑,特别是限额以上的餐饮业出现了负增长。冯飞分析,这与中央治理铺张浪费、贯彻实施八项规定,及禽流感对个别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
“基于一季度GDP的情况,我们估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将超过中央确定的7.5%的水平,但是也不会超过太多,在7.8%左右。”冯飞预计。
在冯飞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中长期潜在增长速度下降,近期弱回升。冯飞着重强调了前半句话,即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增长转至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从供给来看,中国面临着过去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如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的明显消亡,而新的、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可以说,我们处在一个比较优势的转换期,要从劳动生产力走向创新驱动,这个转换期时间可能很长,新优势形成的难度也非常大。”冯飞指出。
基于需求、供给和其他它面的原因,冯飞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整体处在一个高增长走向中增长的转换期。
“这也意味着,期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是不现实的,我们产业、企业和政府都要思考如何面对。以汽车产业为例,过去十年高速增长过程中,车企的增长方式基本有二,一是扩产,二是推出新车型。然而在未来平稳增长的环境下,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冯飞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