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5
分享到:
  4月26日,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走向汽车强国”中国汽车论坛上,来自汽车行业、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就我国如何走向汽车强国之路展开了讨论。代表一致认为,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实现汽车强国之梦的关键。
  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顾翔华共同主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上汽集团副总裁李积荣、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吴绍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王晓翔、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李绍烛、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周必仁、广汽集团副总经理何焰辉、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张爱群、中国重汽集团总经济师童金根、潍柴动力副总经理陈大铨、航盛电子总裁杨洪等分别在论坛发表演讲。
  本报将分两期摘要刊发部分演讲嘉宾的发言,以飨读者。
  (本版图片摄影 刘姗 王梓函)
  付于武:从十方面缩小与汽车强国的距离
  本报记者 刘姗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在中国汽车工业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表示,汽车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从10个方面努力缩小与汽车强国的距离,并指出“政策、合作、技术、质量、可持续”是实现汽车强国的出路。
  “大约需要10~15年的时间,我国可以实现汽车强国之梦。”付于武说,“这一时期中,我国在汽车技术层面需要从10个方面付出努力,从而缩小与汽车强国的差距。”他分析这10个努力方向是,实现技术全面升级,安全、环保、节能等法规与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零部件产业严重滞后的地位得到根本扭转,出现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知名品牌和企业;企业拥有与国际水平一致的平台开发能力,具有科学、完整的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产品开发能力;汽车产业必须要有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科技支持;企业的实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政产学研用科学体系的建设必须常态化;拥有一支适应企业发展战略要求的专业科技人员队伍;实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的氛围更加活跃,学术活动与产业发展相匹配;汽车电子等核心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在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等领域的落后局面得到扭转。
  “我国核心技术的获取之日就是汽车强国实现之日。”付于武认为,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需要从政策、合作、技术、质量、可持续几方面共同促成。比如,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零部件产业和核心技术的发展;通过合作更有效整合优秀资源;通过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的劳动来积累技术;把好技术质量关;通过创新的理念和思维,积累创新能力,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
  童金根:加快国际化进程做大做强民族重卡产业
  本报记者 王梓函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日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童金根总结了我国重型商用车企业向外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他指出,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对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各企业在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了自主创新开发,产品性价比得到了大幅提高;三是产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四是各企业都已开始注意国际市场网络的建设,并开始加强对外投资力度;五是更加注重对品牌的宣传和保护。
  他认为中国重卡企业要走好国际化道路,需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做好产品技术和质量的提升。童金根表示,中国汽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其产品基本是在国内销售。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产生一家本土跨国汽车公司。国产车的核心部件和平台技术,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许多关键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8%,而美国福特公司为4.55%,通用为3.5%。相对而言,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资比较少,使得中国汽车产品在走出国门后,在技术质量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最终影响到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二是不断开拓境外市场,完善国际市场网络建设。童金根坦言,国内某重卡企业曾发生过海外客户提出的配件供应要求几个月都得不到解决,最后逼得经销商拆了尚未销售的新车,把拆下来的零部件用于售后服务。他表示,今后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大量走向海外,目前这种服务现状必须改变,必须加大在国际市场的营销、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网络的建设,让中国重卡企业的产品卖遍全球,同时所到之处的产品也能得到及时的服务。
  三是认真研究国际商务规则,在目标市场中争取公平待遇。童金根举例说,去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对此,中国开始反击美国这种特保歧视性措施,试图通过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相信此类贸易保护事件今后在国际市场上还会不断发生,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准备,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通过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企业权益,以在目标市场享受到公平待遇。
  四是呼吁国家规范出口秩序,促进可持续发展。谈到出口秩序混乱分散,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集中度问题。目前中国有110多家汽车整车厂,其中绝大多数厂家的销量平均只有1万多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前四大家的产销量只占37.5%。童金根表示,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正逐渐显现出产能过剩的迹象,2009年国务院通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今后国家将对国内汽车行业进行整合,这将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尽快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集团。今后汽车行业发展将变得更加规范有序,汽车出口秩序也将随之得到改善。
  五是做好长远战略研究规划,不可急功近利。研究证明,企业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出现一个飞跃式发展阶段时,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时间,因为市场、产品、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着其规模的扩张。童金根认为,在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上,必须要注意产能扩张不应盲目冲动,企业控制成本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建设,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决不会一蹴而就。
  做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潍柴动力副总经理陈大铨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汽车整车产业相比,零部件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并逐渐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拥有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各种产业园区约1000个,其中关键的集群区域或地带约100个。
  近几年,整车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28.75%,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82%,高出行业平均水平,说明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到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主流力量。
  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要求。
  据调查,我国拥有专利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只占全行业的43%,拥有发明专利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德国、日本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继出现倒闭、重组的现象,这对于有一定实力、市场趋于多元化的中国供应商而言,无疑是一个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在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鼓励“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的政策推动下,一些企业开始把收购海外有技术特色的中小优质汽车零部件企业视为获得核心技术的最佳路径。
  2009年以来,我国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对国外企业展开收购,如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潍柴动力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部分资产、宁波韵升收购日兴电机、宁波圣龙集团收购美国博格华纳集团旗下的SL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已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世界知名汽车集团已悉数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为其配套的零部件公司也相继进入国内,包括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电装、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跨国零部件公司纷纷以合资、控股、独资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起零部件企业近500家。
  数据显示,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外资企业所占的产量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目前,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市场仍是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据调查,我国零部件行业高度分散,前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整个行业的50%,仅有6家零部件企业的销售规模超过10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的集中度。面对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外资企业,我国零部件企业难有规模优势及竞争优势。
  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与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提高行业集中度与国际竞争力。
  采用企业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企业战略联盟正在成为现代化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一种发展理念。通过企业战略联盟方式,能使汽车零部件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相互依赖性和经济活动互补性在战略联盟中得到新的组合和延伸,实现联合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
  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做强的一种通常做法。一是对产品存在同类竞争关系的优势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使强者恒强,产生更强的抗风浪能力与协同效应;二是进行产业链的兼并重组,形成完整产业链,发挥各自优势并凸显整体优势。在这方面,潍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通过吸收合并湘火炬,潍柴形成了包括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完整的动力总成产业链,集团内的各企业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形成了合力,这种效果在各企业单打独斗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出现了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相互独立、整车厂建立全球独立采购体系的新趋势。整车厂的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断降低,除少数关键零部件外,大部分配套产品都面向国际化采购。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充分利用这次产业格局调整的机会,及早进入汽车零部件国际采购体系中。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要坚持走市场多样化道路,培育全方位市场。国际化不仅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去,而是通过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能够真正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管理能力,形成有特色的经营模式,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全面接轨。
  (本报记者 赵三明 整理)
  冯飞:成为汽车强国的四个衡量标准
  本报记者 刘姗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在4月26日召开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在以“迈向汽车强国”为主题的发言中表示,应从产业环境竞争力、产业组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四个方面,衡量我国是否能够成为汽车强国。
  冯飞说,“十二五”规划中后期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市场需求和技术转型是走向汽车强国的两个重要条件。他预计,中国乘用车市场在“十二五”
  规划末需求将达到1500万辆,到2020年乘用车市场将有1900万辆的需求。关于技术转型,他表示,技术转型是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倘若中国在这一时期能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可以迈进汽车产业强国的行列。
  冯飞认为,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衡量标准是产业环境竞争力、产业组织竞争力、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这四个标准又包括若干个指标,比如,产业环境竞争力包括经济形势、环保节能政策、产业匹配等指标;产业组织竞争力包括产业规模经济、产业集中度、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产业创新竞争力包括研发机制、创新利用率等指标;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包括市场份额、与海外市场比较优势等指标。“我国汽车产业在产业创新竞争力、产业国际绩效竞争力两方面还比较弱,远远达不到成为汽车强国的标准。”冯飞用一句话总体评价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自己与自己比有提高,与国际比差距依旧很大。”
  冯飞最后强调,中国走向汽车强国除了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市场份额三方面下功夫外,也不能忽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使命和影响。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路

实现汽车强国之梦 突破核心技术是关键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
  从中国汽车产业长远的发展战略来看,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是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所依赖的根本。
  去年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新近将要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发展重点。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表示,工信部正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计划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试点工作,包括对私人购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补贴额度将达数万元。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央企已经纷纷启动充电站的建设。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将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提前到来。
  目前,国内的主要汽车集团都指定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我们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我们对两个问题的深层思考,即对待新能源汽车一是我们怎么去想,二是我们怎么去做。
  怎么去想,实际上是对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和形势有一个清晰认识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们追赶发达国家的一个契机。与此同时,领先者绝不会放弃竞争优势,美欧日韩汽车集团已经开始调整战略规划,加大对提高汽车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等综合性能投入,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开发研制新车型,占据未来市场。
  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个人认为可以讨论以下两点内容:
    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投入巨大。以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资本和投入实力,单兵作战未免有点势单力薄。因此,有必要汇集各方力量,整合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资源,集中优势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平台。
  实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开始,就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希望在金融危机后,新能源能够在未来50年成为美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盟也宣布,在2013年前投入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的“绿色经济”。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在这种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下,发展速度可想而知。
  至于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可以考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有战略眼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能只考虑我们国内汽车厂商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国外汽车巨头对我们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种威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横向专业分工实行产业分区
  专业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要想实现快速突破,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可以考虑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分区,由企业、企业联盟、国家支持分别去做,这个应该明确。目前,整车产业全部由汽车企业来做还有弊端,一是如同小马拉大车,有点力不从心;二是浪费资源。比如说电池这块,投资巨大,并要有非常雄厚的材料和技术基础。但是目前我们国内的汽车企业都在搞,能够做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很难下定论。因此,国家在电池产业这块就可以进行一些布局。
  作为汽车企业,主要就是要做好系统集成和应用,开发电控技术和电机,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国家来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加上企业有电控和电机的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必要进行产业分工,集中力量攻击关键点,使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所发展,并在国际上拥有竞争力。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何去何从,最终结果如何,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如何选择发展战略。如果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放眼国际,从国家战略、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新能源的发展问题,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提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