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吴 影
过去的几年,每当谈起关于互联网造车的话题,就往往会引发未来汽车行业的主导权到底在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车企手中的争论。这种唇枪舌战的较量在媒体和行业论坛的大佬发言之中,已经上演了很多次。可以说在互联网开始喊着要“颠覆”汽车行业的初期,以摧枯拉朽之势兴起的互联网新贵和传承了百年工业积淀的汽车企业,双方之间都多少有点互相“看不上”的心态。
产生这种尴尬对峙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毕竟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最近十几年里战绩彪炳,把传统零售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将服务业的格局彻底改变,电视电影、金融、教育、医疗、保险、通信、餐饮、旅游等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的浪潮侵袭之下难以自持,加上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战略支持,汽车行业难道就船坚炮利“攻”不下来?而站在传统汽车企业的角度来看,只会玩“虚”的互联网企业一窝蜂地想要试水自己造车,简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缺少对汽车技术的基本了解和对制造业的敬畏之心。
有意思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造车项目的推进,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公司对彼此的看法已经悄然改变,相互之间都多了几分尊重和理解。互联网企业不再高喊“颠覆”“革命”汽车行业,车企也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寻找转型升级的契机。而在打造互联网汽车、智能汽车这件事上,找车企“代工”也成了一个越来越模糊的说法,如今跨界企业更愿意用“合作”来替代。
实际上,互联网企业想通过代工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困难重重,核心问题在于其“软性”技术优势并不能直接转换到汽车这一对“硬件”实力要求极高的制造行业中。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之道是通过软件的革新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在造车的过程中它们也往往会强调自己更懂“人”。比如蔚来汽车的大股东之一李想曾经吐槽过自己购买的特斯拉ModelSP85各种思虑不周、不够人性化的小毛病,然而这种“用户体验差”的根源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特斯拉不懂“人”,而恰恰是彼时刚刚造车不久的特斯拉还不够懂“车”。也就是说,汽车的用户体验是同时建立在软硬件技术实力和深厚的造车经验积累之上的,所以不少跨界企业选择了代工或者说合作的方式去弥补自身在这方面的空白,而这可能也是传统车企巨头并不忌惮互联网造车浪潮的原因。
在如今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国家号召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战略的大环境下,许多传统行业和传统企业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战略焦虑,似乎互联网是他们能找到的、也是政府层面大力支持的惟一救命稻草,似乎只要站到了“互联网+”的“+”号身后就能摆脱困境重获生机,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去年的一番发言最近在网络疯传,他呼吁传统企业冷静思考,牢牢把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把互联网当作转型升级的工具,“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战略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大跃进’。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怎么可能靠一个互联网就包打天下呢?”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浪潮中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而颠覆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汽车行业作为第二产业要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与升级,其路径与零售业、服务业、传媒业等势必截然不同。目前看来,汽车行业在互联网大浪中无疑是掌握着主导权的,这也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化敌为友”的原因。
然而,古龙有句名言,朋友有时候比敌人更危险,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你。目前处于摸索中的轻资产代工造车模式如果能够走通,那么远比造出了一款如何犀利的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本身,更能撼动和革新全球汽车工业。或许,那才是真正“颠覆”汽车行业的开端。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