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举行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期间,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对外透露,到2009年年底,我国铁路在建新线里程已达3.3万公里。这其中,客运专线1.5万公里;在建项目投资规模为2.1万亿元。今后3年,铁道部还将开工建设一批新线,投资规模也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时速达到250公里的线路有5000公里,时速350公里的线路有8000公里。按照建设进度,2010年我国铁路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8235亿元,至年底将有4613公里新线建成投产,其中客运专线1669公里。
依此计划完成建设后,中国铁路客运专线路网将呈现“四纵”、“四横”态势。在此态势下的中国铁路客运新版图把中国的东部、中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纳入了规划,不但打通了南北东西的大通道,还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以北京为例,到2012年将会形成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城市圈。从北京乘坐高铁出发,1小时可达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等地;2小时可到济南、郑州、太原、沈阳一带;3小时可达青岛、南京、合肥、包头、长春、大连一带;4小时可达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地。
中国铁路客运咄咄逼人之势直接威胁到中国原有公路客运运营商的生存和利益。动车所到之处,大量客源流失,长途客运业务骤然萎缩,这已经成了公铁竞争中必然的结局。
“智慧地球”指引中国公路客运业
全球IT业的翘楚——IBM在2008年年底提出了构建“智慧地球”的愿景,其核心是通过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为未来地球人类生活开辟新的路径。
根据IBM关于“智慧地球”的描绘,不但智能信息将被广泛网络化并将最终实现整个公路系统内的互联和共享,更多感知和度量更可帮助客运公司收集以前不可测量和预知的信息,进而更好地监控运营过程并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运用智能化手段及时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诊断、分析,可优化运营决策路径,满足公路运营商业务增长的需求。
第一、“物联化”——可感应、可度量的海量数据信息。
预计2010年底,全球将生产300亿个射频识别(RFID)标签,使我们能够对车辆所在位置、业务运营情况以及驾驶员的操控行为及游客的行动偏向进行跟踪、分析。预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可以辅助客车运营的固定基础设施通过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帮助客运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如通过更多的设备来检测声音信号、油耗和车轮制动系统,并且能够对各种道路上的驾驶员、车辆、运营线路(即人、车、线)进行监控。这样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第二、“互联化”———互联互通的动态链接。
只有当可感应、可度量的运输系统协同工作,在内外路网之间实现动态链接时,系统才可以为内部车辆的资产配置、利用和维护以及外部协作中的客户服务、运输合作伙伴以及周边供应商等提供更加完善、及时的决策数据,数据流和信息流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互联互通的连接,系统和对象之间可以实现彼此“对话”,并在公司内部或者跨越整个业务链进行共享,加强协作。
预计在未来的客车上会装有不计其数的自动识别(AEI)设备,有数十万的车辆将带有RFID标签。这些AEI传感器可以准确确定车辆的位置,然后通过与视频监控设备和预装的数据监测设备互动,为管理者提供更完整而全面的车况信息。在这样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公路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通过分配、调度和定价管理系统在后台实现无缝整合,让乘客的每个需求都能够被智能地妥善安排。
第三、“智能化”———极具智能的洞察、诊断和分析。
当企业可以获取各种所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感知、分析和应用时,业务的智能化程度将变得更高。假以新锐洞察手段,我们可以做出更好的规划、决策,在事故发生前提前报警并主动采取措施。
基于移动状态的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不断的实时获取和分析关键数据,如客车运营(水温及油压、发动机转速、瞬间油耗)的重要数据、操作数据(制动次数、开门次数、缓速器工作次数)等,为客车运营商提供更多的智能信息。后方运营平台能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建模分析,然后根据决策建模和分析结果发送消息。系统内置的独立例行程序能够发布信息、调度服务、订购配件、定制维修日程计划和执行远程诊断。当整个企业的运营数据汇集到一起,通过分析研究,管理者就可在可靠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运营进行决策。
中国公路客运运营商的重大关注及业务创新
面对着来自高铁和动车的强力冲击,中国公路运营商以往的传统客运业务经营理念正在经受挑战。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幅员辽阔,需求极其复杂,因此可以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量的客运线路和最多数量的客户。为避免在与铁路客运的长期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公路客运业者必须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领域,积极从事业务创新,以持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第一、调整车辆配置及路线结构,提高运营收入。
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大、资源分布极不平均、客运需求多样化、季节性等一直都是我国公路运输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未来,智慧的客车运营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智能汇集、分析来提高业务洞察力,及时推出新的业务功能,实现流程转型,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诸如班次安排、线路灵活调剂、关键零件的更新、服务质量提升等业务事件均可以被有效评估和关联,并自动地做出动态反应。
可以预见,智能化在未来客车系统中的植入将可以实现一系列包括客运时刻排程优化、客运乘务人员排班、车辆调度优化、车辆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制度优化,并达到提高各种资源使用效率、增加客户满意、减少决策时间和工作量、提高决策质量,简化、优化、自动化业务流程,通过错峰运行或与高铁互联衔接提高业务柔性等目标,并最终达成绿色环保出行、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一些极端特殊的情况发生时,比如突然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智慧客车运营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运力资源进行调整,及时疏散乘客。一旦遭遇急情,公路运营部门可以根据智慧客车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实时调配资源,及时和旅客进行沟通,让旅客知道最新的情况,实现旅客、公路管理部门和公路资源之间的无缝链接。
第二、强化安全性和预警维护,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何种交通工具,安全都是乘客的基本诉求,也是第一诉求。近年来,中国公路客运行业重大安全事故频发,而且每次事发,都酿成群死群伤的恶性后果,社会非议极大。如果对在用车辆假以可感应、可度量、互联互通的应用程序,并将其与完善的业务系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制动系统重大隐患或其他机械故障,并根据危及乘客安全的程度和紧迫性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比如,对于装载CAN总线的车辆,可以通过自动接收车辆的故障信息,识别故障并由呼叫中心人员通知故障车辆及时停运,避免故障车辆带病运营,就可杜绝安全隐患。
未来,当传感技术在客车上进一步得到应用后,车辆上关键部位的智能传感节点可在以秒为单位的时间内灵活调整采样率,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并报告司机,从而做出及时反应。类似的实时预测和警报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可以有效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更可以挽回公路客运运营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可以利用多种科技智能手段,实现在客车行驶过程中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包括图像监测、设备检索和预警系统。通过很多的衡量指标,可以提早发现超过警戒线的危险因素,并可以很快地回馈到管理或者维修部门,对报警地的区域或车辆进行维护和维修,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极大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另外,通过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监控,及时发现驾驶员诸如驾驶失稳、精神疲劳、安全车距保持失当、驾驶偏移等危险状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隐患扩大。同时,也可以通过对驾驶员驾驶习惯与单车油耗量的分析,帮助其改变不良驾驶行为,进一步降低油耗。
第三、运用智能工具改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客对个性化的服务要求越来越强烈。在未来的客车运营当中,公路运输管理系统将能够收集并应用更多的客户信息,把旅客的不同需求结合到一起,综合酒店、航空公司,甚至跟公共汽车、地铁的信息,建立统一的服务信息网络,带给乘客完全不同的体验。
举例来说,改良后的客运服务将允许乘客利用便携式电脑或智能手机或PDA预订座位和实现电子客票的使用,并可以下载客车日程以及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出游计划。
同时,当客户使用在线旅行订票工具和进停站点时,会产生大量有关旅客购买行为和履行方式的数据。对于公路运营商来说,他们从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旅客的旅行方式以及联运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和路线偏好。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客运公司能够加强对旅客的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收入。而采取智能化的定价模式和收益模式,对资产的利用,商品零售和业务销售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公铁竞争”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运行和相关产业格局的关键词之一。对于中国公路客运运营商而言,经历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黄金10年的发展机遇后,自身实力已经得到大幅度增强,产业上下游协作的架构渐趋稳定,内部运营管理程序和机制也正不断优化和改善。
当前,以“物联网”的建设为明显特色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已经呼之欲出。如何从“智慧地球”的深邃思考中汲取养分,运用更多智能化的IT工具,对现有业务进行重新诊断和反思,寻求业务模式的创新,已经吸引越来越多客车业内人士的关注。
作者: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