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转型需要良好环境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28
分享到:
  “十三五”期间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中央给出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导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一带一路”,分别对应的是转型升级、智能化网联化和“走出去”海外发展。
  从目前各自主汽车企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来看,虽然力度不同且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与国家的宏观战略相一致,从新能源汽车到智能汽车、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不少互联网公司也踊跃参与其中。对于如何实现汽车产业的整体升级,核心内涵还是要回归到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并指出“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简而言之,“科技强国要有技术标志”。
  创新两个字从来不是空谈出来的,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大部分创业方向都是瞄准着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来仍旧没能填补的服务业与商业领域的大片空白,鲜有在制造业领域动手的。这或许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从2012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5.5%,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到了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擎起国民经济半边天。
  虽然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我国高许多,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某种意义上,服务业与商业领域的创新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和舒适,这是从小处细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面对更宏观的、更严肃的待解难题,比如雾霾、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光靠模式上的创新是不能解决的,唯有制造业的、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生存现状。没完成工业化,别奢谈服务业主导。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在苗圩看来,“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队;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
  从之前的“马桶盖风波”,到最近圆珠笔头引发的制造业之问,都表明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强大。但可怕的是,在我们的制造业还处于第三梯队之时,就已经开始出现“逃离制造业”的大潮。
  近几年制造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倒闭潮不断,一方面是因为产品低端和技术落后,但另一方面也是制造业整体陷入了“高风险、低回报”的怪圈。中央推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资金流向主要却是股市、楼市,难以获得短期高额回报的制造业仍旧“缺钱”。去年统计局网站刊文表示,央行几次降准、降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还贷成本,但是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明显缓解。
  淘汰低端制造业产能与供给侧改革的初衷相符,但形成“远离制造业”的风气就是另一回事了。除了资金的困难,人才也是另一缺口。制造业的创新升级需要高素质人才,但如今老龄化的加快、人口红利的消失造成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科学、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影响着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或许在谈科技强国、创新转型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