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消息一出,很多人直接联想到“进口车暴利”、“天价豪车”,但其实对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垄断的危害多发生在售后环节。
这并不是说豪车暴利、二手车限迁等问题不值得重视,而是解决涉及多方利益纠葛、多种问题交错的售后市场垄断问题,对维护消费者利益来说,似乎更为迫切。
笔者清楚记得,当初在4S店买完车,问可不可以自己加装导航仪,4S店工作人员的回应是:建议在店里加装原厂导航,如果自己去汽配城装会影响整车保修。出于对新车质保期的顾虑,笔者不得不在4S店装了导航系统,而其价格是汽配城同样产品的5倍,是淘宝类似产品的8~10倍。
这只是一个缩影,或是垄断之下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它的背后是强势的厂家、需要靠售后赚钱的4S店,和无奈的消费者。
从一组数据来看:2014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汽车维修协会发布了18种常见车型零整比数据,调查涉及的车型零整比高达12∶1,而数据显示国外市场零整比通常为3∶1。零整比,即市场上该商品全部零配件的价格之和与完整商品销售价格的比值,通常,消费者购买了零整比系数较高的商品,就意味着后续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相对更高的维修费用。
为什么国内与国外市场的车型零整比相差这么悬殊?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苏华认为原因在于原厂配件专供、维修技术信息封闭,使得消费者不得不去面对这种不平等。
汽车对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属于大宗消费品,平时去哪儿保养,出了问题去哪儿维修,怎么维修是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
去4S店,要面对高昂的工时费、价格虚高的原厂配件、复杂的流程,但有更高的信赖感;去汽配城或街边店,可能有物美价廉的副厂件、稍低的工时费、简单的流程,但存在信任度不够的问题,不管是配件质量还是技工手艺都让很多人顾虑。最终,多数人只好怀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倒霉信念,去4S店修车去。
而且,对多数消费者来说,不管是去4S店还是汽配城就像去医院看病,都面临着一个“不知道”会如何“任人处置”的问题。毕竟汽车有超过万数的零部件,其相互之间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技术含量十足,保养、维修均是专业水准,它需要具备某一领域专业技术的人员,基于对特定品牌汽车的维修技术信息,来诊断完成。甚至技术人员指出车哪儿出了问题,很多人都没法理解,只能认命、签字、付钱,而无法分辨真假。
如果原厂配件能有一个公平的定价,而不是漫天要价且无从还价;如果4S店以不保修为威胁兜售各种配件和服务的现象尽快消失;如果原厂件与副厂件能在市场上平等流通、充分竞争,车辆的维修信息可以实现不同维修机构之间的共享;如果引入第三方的信用评价、质量认证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不是听之任之的售后服务环境,那么消费者的在其中的弱势地位将有可能被改变。
这些正是商务部汽车业反垄断调查的要义所在。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市场调查,以法律的手段,促进汽车售后市场的开放度、透明度提升,使得这一市场中的主体充分竞争,从而真正惠及消费者。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