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底,长沙市发布了《长沙汽车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该报告预计到2015年,长沙汽车产业整车生产能力将达12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可望达到2500亿元。届时,长沙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第六大板块。而湖南省将继续为长沙汽车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近日,记者借参加第八届卡车大赛之际,就长沙市汽车产业的发展采访了长沙市主管汽车工业的副市长何寄华。
中国工业报:首先请您介绍一下长沙汽车工业的概况。
何寄华:长沙汽车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拥有形成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约200家。整车涵盖了菲亚特、比亚迪、众泰轿车、陕汽重卡、时代轻卡、长丰越野车等6家企业,产能约40万辆。配套零部件企业有博世、日立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同心实业、晓光模具等本地企业和合资企业。
中国工业报:请问长沙汽车产业的整体规划是怎样的?其中零部件和整车发展的关系如何,以哪一方为重?
何寄华:我们对汽车产业的整体规划是:1.汽车产销快速增长。2012年,力争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年产销各类汽车100万辆,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整车配套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争取我市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60%。3.产品研发不断提高。争取开发出1~2个自主品牌整车和2~3个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新产品。
对于零部件和整车发展的关系,我们的整体思路是:实施整车带动战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外引内联,实现以整车发展带动零部件跟进、以零部件发展支持整车升级的良性循环。
中国工业报:长沙不仅成功引进了博世汽车电器、长丰联成模具、吉丰汽配、日立汽车电器等国内外知名零部件企业,而且成功引进了“长丰”、“众泰”、“比亚迪”、“陕汽”等整车体系,那么长沙究竟对汽车企业来讲有什么吸引力呢?
何寄华: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除了我们一贯的政策支持之外,主要看中的是我们的政策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等。
就市场优势而言,湖南等内陆省份是今后汽车销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内本土车企在经历多年的二、三线城市布局以及产品质量提升后,具备很强的网络和性价比优势,竞争力较强。同时,长沙经济水平攀升非常快,具有激发二、三线市场的庞大消费潜力,将成为业内争相逐鹿的中国汽车消费“第二极”。
就产业优势来讲,近年来,长沙汽车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聚合效应正逐步放大。随着广汽菲亚特项目在长沙奠基和14万辆整车产能的工厂开工建设,其第一款车型将于2011年在长沙正式投产。今年10月,第一辆烙上“长沙制造”的比亚迪汽车将正式下线,今年底实现每月在长沙生产2万辆比亚迪汽车的产能,长沙将成为比亚迪新能源大巴底盘全球生产基地。作为湖南目前最大的汽车产业项目,比亚迪汽车城项目建成三年后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税收逾20亿元,成为湖南制造业税收贡献最大的项目之一。
就区域优势看,长沙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武汉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所围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沙是中部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长沙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基地,可以实现的销售半径和销售潜力十分巨大。
长沙作为中国中部三个交通网络的十字节点之一,北控荆楚,南领桂粤,东接浙赣,西引川黔,据中华腹地,扼南北要冲,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2010年,武广高铁正式开通,将长沙与沿海和中部内陆之间的路程缩短到1个半小时;水道上达重庆,中抵武汉,下至上海;空港直通两岸三地,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40多条航线大大缩短了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长沙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
中国工业报:长沙地处广州和武汉两大汽车发达城市之间,与一线汽车产业城市(如广州、武汉、上海、长春等)相比有什么差异化的汽车发展思路和格局定位?
何寄华:相对于长春、重庆、上海等老工业城市,我们着重于后发优势,注重人力资源与技术优势的引进与培养,按照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希望能走出一条具有长沙特色的汽车产业发展之路。我们希望将湖南长沙打造成为继上海、长春、武汉、广州、北京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第六大板块。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