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会)召开的3月汽车产销信息发布会上,中汽协会助理秘书长朱一平发布了3月份汽车行业产销数据。由于一季度产销同比增幅仅达7.48%和8.08%,相比2010年回落69.51个百分点和63.70个百分点,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据此预计,今年汽车工业的增速很可能达不到之前预测的10%~15%。
3月产销同比微增 出口提速
根据中汽协会发布的3月及一季度数据,当前汽车总体产销仍呈增长态势,而汽车出口同、环比均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3月,汽车产销182.73万辆和182.85万辆,环比增长44.99%和44.32%,同比增长5.34%和5.36%;1~3月,汽车累计产销489.57万辆和498.37万辆,同比增长7.48%和8.08%。3月,乘用车共销售134.76万辆,环比增长39.32%,同比增长6.52%;1~3月,乘用车销售384.39万辆,同比增长9.07%。
与整体汽车产销微增态势相比,3月汽车出口环比恢复增长,单月出口突破6万辆。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3月,汽车企业出口6.30万辆,比上月增长45.26%,同比增长59.77%。1~3月,汽车企业出口15.83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2.72%。
调控政策显现对车市不利影响
从最新数据可以看出,近一两年产销的高增速得到抑制。朱一平在会上表示:“3月,是一年之中比较关键,也是以往年度创新高的月份,但今年3月产销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增速下滑,出现了自2009年4月连续两个月(2月增长4.57%)同比增速低于6%的情形,月度、季度增幅同比较大回落,整体状况低于我们预期。”
数据显示,3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长5.34%和5.36%;与2010年3月同比分别增长58%和56%相比,回落了52.35个百分点和50.43个百分点。1~3月,汽车累计产销同比增长7.48%和8.08%;与去年1~3月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77%和72%相比,回落69.51个百分点和63.70个百分点。
朱一平认为产销同比增速的回落与以下五个因素紧密相关:一是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退出,以及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其中前者影响力度大于后者;二是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三是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的实施;四是受油耗准入政策的实施影响,道路运输车辆市场增长乏力;五是日本地震的影响。
目前,上述相关的汽车调控政策的效应已经开始在汽车市场显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增幅与上年同期比大幅回落,交叉型乘用车和半挂牵引车同比呈现负增长。
———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环比下降。3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93.18万辆,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9.15%,环比下降1.27个百分点;1~3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70.03%,比同期下降0.49个百分点。
———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回落。3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62.23万辆,占有率环比下降1.0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04个百分点;1~3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178.28万辆,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2.85个百分点。
当然,对于产销增速的回落亦需实事求是地分析。根据协会统计数据,2010年一季度产销同比的高增长与2009年一季度产销量基数较低不无关系,彼时正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汽车产业复苏阶段,而在刺激政策出台后,2010年一季度出现的相对2009年同期的高增速就不足为奇了。
董扬则在发布会上表示,汽车产销增速的大幅回落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汽车产业增速明显下降,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忧”的是增速降幅太大,汽车产业增速最好在10%~15%。
效益增速放缓 部分企业或将经营困难
另外董扬表示,中汽协会通过分析发现,一季度汽车企业效益增速随着产销增速在同步下降。“这与以往是不同的,以往的效益增速总是高于产销增速的。”董扬分析说,“如果努力转变生产方式,效益增速应该更快才对。而事实是并没有出现放慢产销增速、效益提高的结果。我们预测,今年可能部分汽车企业会产生效益明显下降,甚至有些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他建议,全行业都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过去的规划,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把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放在经营的主要努力方向上。
全年行业增速可能低于预期董扬预计,4月份的汽车产销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应该和3月差不多;而今年汽车工业的增速则很可能达不到之前预测的10%~15%。
董扬特别强调,不可低估日本地震、海啸对我国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冲击。在3月份,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汽车产销的影响较小,只有个别企业和车型受到影响,但预计4月份之后影响会逐步显现。他表示,经过此次事件,全行业需要对汽车生产的全球化,以及采用精益生产方式、零库存的做法进行反思,并做出一些调整。纵然这些生产方式会降低汽车生产的成本,但是也有缺点,尤其是当全球某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会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对于区域内的产业安全,今后应该给予更多考虑,在追求好处的同时也应规避风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