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董 扬:2013年汽车行业将继续平稳增长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32
分享到:

董 扬:2013年汽车行业将继续平稳增长    “我不同意‘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时代’这样的表述。”2012年年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董扬认为,这两年(2011~2012年)我国汽车产业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但这种放缓是一些临时的、不正常的因素造成的,如刺激性政策的撤销、4万亿投资结束、大城市的限购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汽车行业没有被打垮,也没有呈现出非健康的增长,直至2012年11月,我国汽车产业的数量增长、产值增长和利润增长仍然是协调的。所以我不同意‘微增长时代’的表述,我宁肯使用‘平稳增长’。”
  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稳”字是董扬2012年使用率颇最高的一个词。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月度信息发布会上,他数次用“稳”来形容我国汽车行业的产销情况。
  “2013年我希望汽车产业继续‘稳’,平稳增长。我也相信,更加平稳、和谐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征。”董扬对本报记者表示,“平稳就是汽车市场增速会保持在5%~15%,和谐就是消费会逐渐朝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对“微增长”说NO——汽车普及正当时
  关于汽车行业的2012,很多媒体的描述都绕不过三个字,即“微增长”,更全面的描述则是:在经历了过去十年汽车年产销从200万辆攀升到1800万辆的“井喷”式增长后,中国汽车市场步入了“微增长”时代。
  这样的描述也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企业人士的认可与相应。但很显然,这其中不包括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由小到大发展过程的董扬。
  专访中,董扬明确对本报记者提出的“微增长”直接说“NO”:“我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000美元,并建成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公路网,部分汽车价格比国际市场还便宜,或与国际市场相当,只有高档汽车比国际市场贵,这样的条件下,汽车的普及可谓‘正当时’啊,怎么能说进入‘微增长’时代呢?”
  在董扬看来,真正的“微增长”应该是一些内在的、长久的因素导致的。而这两年我国汽车产业增速放缓,很大程度是一些临时的、不正常的因素造成的,如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等刺激性政策撤销、国家4万亿基建投资的结束,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限购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即使多重打击,汽车依然能Hold住,整个行业也没有出现非健康的增长,这足以证明汽车产业在当前的中国仍有非常好的增长条件和机遇。所以,我更愿意用‘平稳增长’来描述当下的汽车市场,甚至过两年会是平稳较快增长。”董扬说。
  董扬预计,“平稳增长”和“更加和谐”将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征——“平稳增长即汽车市场增速会保持在5%~15%,甚至不大可能低于8%;和谐就是消费会朝着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相关的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水平、停车场建设、交通管理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汽车使用和维修也将更加专业。”
  那么何时我国汽车市场将进入“微增长”时代?董扬的判断是,当我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的时候,微增长时代才会真正到来,届时我国汽车市场将主要靠换车来拉动增长。
  后合资时代——提高话语权完善产业链
  从1983年北京吉普成立至今,中国汽车的合资之路已走过了30年。2012年,很多企业第一轮合资的20年期限已至,中外双方就合资事宜也进行了新一轮续约。可以看到,与30年前相比,2012年中外合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业内人士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后合资时代”。
  在聊到这个话题时,董扬首先谈及合资合作带给中国汽车工业的进步:解决了汽车靠进口的问题,生产出了足够数量、品种、性能要求的汽车;学到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制造基础,建立了零部件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向国家上缴了比例高于其他工业领域的大量税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功不可没。
  “当然,这其中也有问题,比如开发技术没学到,需要自己去做。在后合资时代更是如此,我们要提高开发能力,不是靠合资,而是靠自己,我们要学会利用现有的、公开的技术,和别人同步开发产品。”,董扬指出。
  后合资时代会发生哪些变化?董扬认为,进入后合资时代后,汽车市场不再是资源短缺的市场,也不再会像以前一样“有项目就赚钱”,因此,各企业就要着力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中国资源进行开发,如何立足中国市场进军海外等。
  具体来说,董扬认为,后合资时代,我国合资车企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坚持50对50股比,并提高中方在合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大中方对企业贡献的同时,争取对企业的话语权;第二,提高生产加工深度;第三,要进一步拓展市场,不仅立足中国市场,还要共同面向海外市场,如上汽和通用合作到印度发展,福田与奔驰合作在俄罗斯的发展,都是进一步深化合作的表现;第四,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形成中国汽车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董扬尤其对记者强调了最后一点:完善产业链。“我们现在的产业链还很不完善,很多关键芯片与元器件并不是国内生产的,这是很大的问题,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比如,日本大地震就造成博世共轨系统向中国供货困难,因为这里有日本的芯片。”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2012年年中的一次会议上,董扬做过更形象的表述:“中国汽车产业不是一个种下种子长起来的树,而是劈了一段树枝‘扦插’长成的树,现在主根长出来了,但是毛细根还没有长全,这个产业的产业链不完整,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现在中国已是占世界汽车四分之一产量的大国,将来甚至可能会变成三分之一、五分之二,我们能不能在国内把汽车的产业链做得更完善?”董扬指出。
  上下游支撑——建成一流的汽车装备与零部件工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的高歌猛进,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机床消费主体。有数据统计,汽车行业约占我国机床消费总量的70%,汽车工业投资的一半以上用于购买金属加工机床,这其中,进口机床目前约占80%,国内机床只占很小一部分。
  而本报在2012年关注并了解的情况是,除了汽车冲压等少数国产汽车装备能在市场上与进口产品竞争外,其他多数在汽车制造业各领域的关键设备,尤其是关键工序和检测、计量装备,仍然需要以进口产品来“保驾护航”。
  对于这一现状,董扬表示,目前汽车行业已意识到,在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发展一流的中国汽车装备。
  国家关于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的“04重大专项”中提出,要开发在汽车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突破一批数控机床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数控装备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中高档数控机床的发展。
  “我们希望和机床、装备产业互相合作,在国家的支持下,使得汽车产业的装备情况有更好的发展。比如,在国家‘04重大专项’里,就专门提到汽车装备,我们希望这样的东西更多一些、面更宽一些。”董扬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国内的基础装备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与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除了上游相关的汽车基础装备,下游的汽车零部件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自主汽车零部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不仅没有进入合资企业的主流配套体系,而且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扩大了对外资或合资品牌零部件的使用率,这样的现实,使我国汽车产业空心化的忧虑再度加重。
  对此董扬表示:“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零部件也有发展,当然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解决这些困难只能靠自己的发展,靠自己的转型升级,由原来只能制造低档零部件转向逐渐能制造中高档零部件,由原来只做后市场到延伸到前装市场。”
  同时董扬呼吁,我国的自主品牌整车与零部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世界各国的整车企业对自己国家的零部件企业,都采取过或多或少、形式不一的支持,如给予市场,甚至参与质量管理,我希望中国整车企业也能这么做。”
  2013新起点——希望继续平稳增长
  在专访中,当本报记者请董扬对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走势进行预测时,董扬表示,他正在收集材料并分析预测具体的增长率,目前结果还没出来。
  “不过我至少可以肯定,2013年的坏消息比2012年少。”董扬说,“比如,刺激政策撤出的影响要比2012年小;4万亿投资的结束对商用车产生的不利影响要比2012年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规划的出台与逐步落实,力度要比2012年大;还有2013年可能实施的政府采购与公车改革等。”
  “但我并不希望出现‘逆转’,我希望2013年继续‘平稳增长’。”董扬表示。
  这种“平稳”其实不单指汽车行业的增长状态,也包含了董扬对与汽车行业相关政策的期许——希望出台“稳定”的汽车产业政策,而不是来回“拉抽屉”。
  “汽车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车产业本身又在由大变强,汽车和资源、能源、交通各个方面的协调也非常重要。但这么重要一个产业,现在却是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甚至互相矛盾,比如某些城市一手招商、一手限购,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政府对汽车产业应该再推出全局性、指导性的政策。”董扬表示。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让董扬做出他的2013年新年寄语,董扬笑着说:“希望大家以平常心对待汽车,不要总拿汽车说事儿。”

记者观察
  让汽车消费自然生长吧
       本报记者 芦丽琴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看作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下一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2012年12月15~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3年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记者认为,这为2013年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与信心。
  近年来,在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我国的投资与出口总是“跑得太快”。随着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因此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点。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833亿元,已超过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2%,远超GDP的增长速度。这其中,前11个月汽车商品零售总额为21140亿元,同比增长7.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3%。
  除此之外,汽车产业每年还对国民经济贡献12%的就业、13%的税收、7%~8%的增长率,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绝对属于“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的行业,也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可以说,汽车行业对国家实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的政策十分敏感,尤其是在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的大环境下,汽车消费的意义更加突出。
  让人看到汽车消费光明前景的还有另外一点,即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经济学家判断,城镇化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会带来数以万亿元的消费市场,拉动消费增长近两个百分点。
  从汽车行业来看,首先,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及一线城市的全面限购,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成为汽车市场下一轮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由于城市化带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县城及农村市场的汽车消费;再其次,由于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还将形成我国商用车市场新的增长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近日对记者表示,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形态的转型升级都会推动中国车市进一步发展,因为私人拥有汽车对人的出行自由、机动性改变,是其他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无法代替的,“中国人有享受机动自由的权利,甚至更渴望奢华舒适的交通工具”。
  然而这种机动自由的权利、消费自由的权利却在实际生活中受到限制。一方面,在一线城市,甚至大一些的二线城市,地方政府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压力,采取了“限购”政策,增加了人们获取机动自由权利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效果不明显,经济下行时,政府则采取了“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半”等刺激性消费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2012年12月28日,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会上明确了2013年商务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其中指出,要研究实施信用消费促进政策,重点带动家电、家居、汽车等耐用品消费。
  这样一面限制、一面刺激的政策很可能将汽车产业推进一个怪圈:当经济放缓时,通过刺激政策让汽车产业去“救市”,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汽车消费爆发式增长,堵车、停车难、空气污染、燃油供应紧张等现象接踵而至;当这些问题集中爆发亟待解决时,汽车又变成被限制和棒打的对象。
  董扬把这个现象形象地描述为“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如何跳出这个怪圈?董扬的一句话启发了记者,他说,希望中央及各地政府能制定中性且稳定的消费政策和产业政策,让市场自由发展。
  是的,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汽车在今日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尤其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增长拉动积极的大背景下,自由选择、机会均等的汽车消费已然成为每个人的期待。不管是限制还是刺激政策,这个行业都不需要,请让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自然而然地生长吧。
  至于政府管理部门头疼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需通过更广泛、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比如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道路面积要占城市面积的20%~25%;其次解决好交通管理、停车场的规划、停车的管理等问题;再其次,加强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提升人们在路上的“道德感”与“守法感”。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之后,交通拥堵问题和汽车消费的矛盾或将不复存在。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