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开放专利,更像通过互联网思维,为电动车产业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且相比于开放专利,开放充电标准可能对电动车的市场规模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特斯拉再一次通过点燃自己成为行业焦点。6月已见底,回头来看,这个月汽车行业讨论的热点就是特斯拉开放专利。
事情的起源是6月1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本着“开源代码运动的精神”,公司决定允许其他公司使用其专利,以推动电动车的发展。
马斯克在公司官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你》的博客,文中明确表示,任何人出于善意想要使用特斯拉的技术,特斯拉不会对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
对此,国内汽车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声音,基本围绕“馅饼”、“陷阱”展开,多数专家认为,开放专利背后,特斯拉“没安好心”,“一举数得”,制造了话题点,以最低成本保持了传播热度,同时又为其他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厂商挖掘陷阱,使其成为特斯拉标准的跟随者,保证自己领军地位的同时,掌握别人的命运。
听起来很恐怖。但实际情况是,在特斯拉宣布开放专利后,跨国汽车巨头日产和宝马均表示,有意与特斯拉进行谈判,合作建设充电网络。可见,扩大电动汽车的市场规模,不是马斯克一个人在着急。
1、一起打倒燃油车吧!
“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如涓涓细流般存在的其他品牌电动汽车,而是每天如滔滔洪水般出厂的燃烧汽油的汽车。”马斯克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特斯拉开放专利的无奈之处。
确实,当下全世界每年出产新车约1亿辆,汽车保有量接近20亿辆,其中,电动汽车的销量不足千分之一。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传统燃油汽车统治地位的情境下,马斯克试图以开放换来联手,从而扩大整个电动车的市场规模。
“相信特斯拉、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及整个世界都将受益于一个共同而快速发展的技术平台。”马斯克写到。
但现状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强力呼吁推广电动车,其市场却仍未“豹变”,车企以自己的优势技术为出发点,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这当中,特斯拉也只是一股涓涓细流,对传统汽车制造商并无明显优势。就以美国市场为例,特斯拉前五个月的销量为5900辆,而日产聆风(LEAF)则是它的近两倍,销售达1.04万辆,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和沃兰达前5个月累计销量也超过特斯拉,分别达到7729辆和6802辆。
在这种情况下,特斯拉开放专利,似乎有“以小博大、一统江山”的意图。“特斯拉曾经觉得有必要保护专利,担心大公司剽窃特斯拉技术,并以其强大的实力打压特斯拉。但这种做法大错特错。”马斯克说。他认为,开放专利只会增强、而不会削弱特斯拉的地位。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指出,如果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选择使用特斯拉的专利技术,那么这种联盟必然以特斯拉为核心和主导,其他汽车企业则形成唯特斯拉公司马首是瞻的产业圈,这些汽车企业使用的特斯拉专利技术越多,它们对特斯拉公司的依赖就愈发强烈。
张志勇的观点是从“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来看特斯拉。但有人看到的更多,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马斯克在下一盘更大的棋。STCN汽车业月报便是此中代表。
STCN汽车业月报分析,马斯克此次力促电动车发展,或与旗下的太阳城及特斯拉都计划大幅扩产、提供更为广泛的光伏网络和电池有关。一方面,作为目前续航能力领先的电池技术,一旦大规模普及,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将获得充足的客户。另一方面,超级充电网络的背后,是太阳城的光伏网络。电动车的普及有望让太阳城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能源运营商。
2、开源,形式大于内容?
特斯拉到底有多少专利?
知呼网友啸语的回应比较靠谱:从美国专利局网站SearchforPatents查到的特斯拉(TeslaMotors)名下有201个专利,作为对比,丰田(Toyota)可以检索到19655个。“即使考虑传统汽车厂商因为历史悠久,很多专利早已超过有效期,特斯拉弱小的专利墙也远远不足以支撑其野心。”
当然,这并不是说特斯拉没有可取之处。以电动车一炮走红全球的特斯拉至少在两点上具备比较优势。
其一,是设计理念。也许是由于没有传统造车经验,从一张白纸出发,特斯拉的产品可以称得上是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理念而造的汽车。与很多传统车企直接用电池换掉发动机就是电动汽车的理念相比,特斯拉围绕电池、电机,创新设计了车体结构,确有独到之处。
其二,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关注特斯拉的人都知道,他的汽车选用了能量密度高且工艺非常成熟的笔记本电脑常用的18650电池,如何连接并高效管理超过7000枚电池,成为其最为核心的技术,也是特斯拉专利最集中的地方。
相关数据显示,2008~2013年间,特斯拉申请的核心专利大多与电池安全控制相关,涉及到电池冷却、安全、电荷平衡等系统。截止到2013年3月,特斯拉申请的此类专利多达140多项,另有258项专利在审核中。
且不说专利的本质就是公开,问题是公开专利并不等于公开设计,公开自己的生产制造技术。就像有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也不一定能生产出可口可乐一样。特斯拉的开放专利,更像通过互联网思维,为电动车产业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就像最早安卓开放源代码一样,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选择了安卓系统,谷歌藉此为自己的大数据库营造了无法比拟的竞争力。
知呼网友啸语认为,相比于开放专利,开放充电标准可能对电动车的市场规模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特斯拉发言人AlexisGeorgeson曾说道:“超级充电桩十分欢迎其他厂商的电动汽车。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根据他们的电动车对充电桩的使用率来贡献一部分建造成本。”
只要其他电动车制造商愿意按照特斯拉充电桩的标准并且同样实行免费充电,那么就可以共享特斯拉的充电网络。啸语分析,如果这一计划顺利进行,那么特斯拉的充电标准就有可能成为主流,只要那些对于自己充电标准不抱有希望的厂家倒向这个开源的充电站阵营,那么特斯拉和SolarCity就将事实上成为充电站行业的安卓。
3、基本与中国企业无关
特斯拉公开专利后,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形成怎样的影响?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但实际上这一话题意义并不大。
一位对专利颇有研究的律师表示,在特斯拉拥有的尚在有效期内的200余件专利中,进入中国的只有8件左右,绝大部分只在美国申请了,少部分进入了欧洲和日本。
“专利具有边界性,效力仅限于授权的国家。如果一件专利只在美国授权了,而没有在其他国家申请,那就只能在美国获得保护。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电动车厂商而言,特斯拉的专利里,至少相当一部分(没有在优先权期限内及时进入中国的那些专利)本来就是可以在中国免费用的,无所谓开放不开放专利。”
从这一角度来看,特斯拉开放专利基本与中国车企无关,它对在美国的生产制造电动车的厂商价值更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专利保护本身的实效就不长,一般最多不超过20年。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去追究特斯拉开源背后的动机,而是从公开的信息中,汲取特斯拉的优势,如全新的电动车设计理念;为了做好电池管理不断实验、求证的精神;还有,马斯克制造话题、主动设置传播议程的能力。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