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一期的《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统计显示,2011年前11个月,纳入统计范围的56家国内汽车发动机企业,累计生产发动机1517.71万台,累计销售发动机1545.93万台,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0.21%和增长0.48%。这与2010年1~11月,发动机产销量增幅在3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大相径庭。
由于已经处于年末的最后阶段,从整车的市场形势看,即使在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还有一些冲量的动机,但今年整体车用发动机市场很可能迎来一个在高位平稳过渡的调整年份。
整体市场规模没有变化
从中汽协会发布的产销数据看,11月发动机分别完成151.50万台和152.61万台的产销量,虽然环比上月分别增长9.72%和7.47%,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产销量则分别下降5.67%和1.93%。由于11月车用发动机产销量又分别超过了150万台,随着年末乘用车市场还有可能发起一波小冲量的预期,以及重型商用车按照预定进程明年开始实施国四排放标准的时间表,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国三发动机随整车销量增长的情况。尽管11月份的车用发动机市场上还有一些波澜,特别是几个柴油机厂家有点异动,但整体来看市场将在平静中迎来2011年的收官之战。
就生产量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底,56家车用发动机企业中,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重庆长安、上海通用动力总成、东风日产乘用车、奇瑞、柳州五菱柳机、广西玉柴、上海大众、北京现代、上海大众动力总成、神龙、一汽集团、吉利控股和潍柴控股,位居前11个月累计生产量排序的前15位。这一排位与上月相比的主要变化为,广西玉柴和潍柴控股的位次各提前1位,同时潍柴控股将原来排名前15位中的安徽全柴挤出了榜单,这一小小的变化可能预示着重型车用柴油机的年底冲量行动已经开始。
市场规模方面,由于市场近几个月呈现出明显的环比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式发展,整体规模没有太多的变化。截至11月底,平均月产量超过5万台的企业数为7家,比上月多1家;平均月产量达2万台的为24家,企业数比上月少1家;平均月产超过1万台的企业数为43家,与上月持平。一年中市场规模的最终变化结果,可能需等待乘用车与商用车市场在最后一个月里的较量之后,才能看出一个整体的水平。
生产集中度方面,累计生产量前5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26.35%,这一数值比上月提升0.03个百分点;前12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49.83%,与上月持平。这一组数据与一年前相比,分别提升1.94个和1.43个百分点。说明整体车用发动机市场在保持原有高产销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车用柴油机产销量同比下降
车用柴油机方面,2011年前11个月,纳入统计的23家柴油机企业分别完成326.81万台和344.79万台产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7.69%和5.03%,与上月相比则分别增长9.65%和10.32%,这一环比增幅在接近年底时出现已经相当可观。
具体来看,柴油机企业中月生产量超过1万台的企业为11家,与上月持平。这11家企业按生产量大小的排名顺序是:广西玉柴、一汽集团、潍柴控股、安徽全柴、东风汽车股份、昆明云内、江铃控股、东风朝柴、山东华源莱动、北汽福田和潍柴动力扬柴。与上月相比,除了前述潍柴控股超越安徽全柴以外,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上月还排在第13位的北汽福田本月上升到了第10位,而原来排在第11位的中国重汽则掉出了月均产量1万台以上以及前11名的榜单。
如果加上累计生产量达7万台以上的中国重汽、长城汽车和庆铃汽车3家企业,以累计同比生产量增幅这一指标衡量,2011年前11个月表现比较突出(仅简单统计了累计生产量排名前14家的柴油机企业,且累计同比增幅达10%以上)的企业有北汽福田(77.33%)、庆铃汽车(29.82%)、长城汽车(22.32%)和潍柴动力扬柴(17.17%)。累计增幅下滑程度在两位数以上的企业有中国重汽(-39.10%)、一汽集团(-20.96%)、东风朝柴(-18.95%)、安徽全柴(-14.37%)、潍柴控股(-13.97%)和广西玉柴(-11.41%)。
车用汽油机同比小幅增长
车用汽油机方面,2011年前11个月,纳入统计的41家汽油机企业分别完成1190.16万台和1200.44万台产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6%和2.19%。11月当月,41家汽油机企业共完成产销量123.63万台和124.99万台,产销比10月份环比分别增长9.71%和6.85%,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92%和增长2.66%。具体来看,汽油机企业中平均月生产量超过2万台的企业为20家,与上月持平,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整体保持了较平稳的发展态势。
2011年前11个月,累计生产量达5万台以上的汽油机企业中,累计增幅达20%以上的企业有:安徽江淮(66.30%)、南汽集团(56.28%)、比亚迪(53.70%)、一汽海马(41.95%)、长城汽车(34.85%)、沈阳航天新光(25.25%)、沈阳航天三菱(24.04%)、上海大众动力总成(23.37%)、上海通用动力总成(20.26%)和东风日产乘用车(20.25%)。累计增幅较差的企业有: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63.85%)、重庆渝安淮海动力(-37.21%)、广汽丰田发动机(-36.65%)、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34.82%)和上汽股份(-27.42%)。
作者:ws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