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提高汽车产品质量信誉,促进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于3月1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从进一步落实企业抓质量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汽车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等几个方面,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切实加强汽车产品质量建设,不断提高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3月1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此表示,汽车质量问题是当前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与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发展同等重要,需要通过市场和法制手段提升企业“质量至上”意识,落实企业抓质量工作。
董扬解释说,将汽车质量问题放在和自主创新、发展新能源汽车同等重要的位置有两点原因:其一,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汽车与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汽车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业和企业声誉,另外,从法制的角度来看,我国汽车企业应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生产、销售环节遵循国家规章制度;其二,我国刚刚迈入汽车大国的行列,汽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提升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刻不容缓,这也是迈向汽车强国必须跨越的重要一步。
在工信部发布的《意见》中,特别提出要从八个方面进一步落实企业抓质量工作的主体责任:要求汽车生产企业牢固树立“质量至上”意识,建立汽车产品质量责任制,纳入考核体系;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经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汽车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术升级和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质量;汽车生产企业要加强汽车产品售后服务;汽车生产企业要建立质量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汽车生产企业要加强出口产品适应性试验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建立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健全汽车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也是工信部提出的加强汽车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完善标准法规体系;严格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加强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汽车行业质量信息公示制度;高度重视汽车产品质量工作,把提高汽车产品质量作为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前抓汽车质量主要是靠行政督促,由行政手段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而现在更多的是依靠市场和法制手段,促使企业练好内功,不断改进,提高汽车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董扬向记者表示。
“我认为,工信部发布该指导意见非常及时、重要,我们行业协会将按照政府要求,加强行业自律,积极研究、总结、推广国内外汽车行业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及时向汽车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出意见、建议。”董扬说,“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正在进行中,如何搞好与法律、法规有关的汽车质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国家、协会、企业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科学开展工作,要做到适当立法、认真执法、严格守法,促进汽车质量水平的提升,力促汽车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2009年,中国以年产销1300万辆的规模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为实现在未来的几年,中国成为汽车制造强国,承担汽车工业职能管理的工信部,以调结构、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去年陆续出台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了产业向节能、环保、自主开发方向发展。
进入2010年以来,汽车行业关于节能、安全、质量的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在工信部发布《意见》的同时,记者从中汽协会了解到,为进一步提升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管理水平,工信部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协会等相关单位,开展对国家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修订工作。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关标准尽快出台,配套措施也要随之完善,“当务之急是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电动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和产业政策,要有一个专项规划,以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现在国务院已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办法、制度和方案都在研究中。”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