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轮上的梦想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8:36
分享到:
  去年11月,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中国梦”,“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及社会和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4月21日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把中国梦与汽车产业进行关联:“国家富强,我国汽车产业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民族振兴,我们应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汽车品牌;大家开不上汽车,人、车、社会不和谐,就谈不上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如今,我们想问的是,由创新能力,中国品牌,人、车、社会和谐构筑起来的“中国汽车梦”,离我们还有多远?梦想照进现实的路径在哪里?
  
车轮上的梦想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进程。
  这也是一个由模仿走向比肩,并试图超越的进程。
  这是有关“中国车、中国梦”的简单描述。它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国汽车人奔忙的身影,也饱含着最普通的中国人向往自由和远方的追梦之旅。
  从1953年一汽建立开始,到1984年成立了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到正在进行中的规模宏大、新车新技术鳞次栉比的上海车展,中国汽车业发展的60年,就是我国汽车强国梦的60年。
  去年11月,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中国梦”,“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其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4月21日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论坛上,把“中国梦”与汽车产业进行关联:“国家富强,我国汽车产业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民族振兴,我们应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汽车品牌;大家开不上汽车,人、车、社会不和谐,就谈不上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
  作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是工业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产物,是能够牵动和凝聚整个社会工业创新力量和社会进步力量的战略性平台。如今,我们想问的是,由创新能力,中国品牌,人、车、社会和谐构筑起来的“中国汽车梦”,离我们还有多远?梦想照进现实的路径在哪里?
  创新力之完善创新体系
  谈到创新能力,在汽车业内,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是,“我国是汽车大国,但不是汽车强国”。
  这是实情。“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技术发明,缺乏原创性产品”似乎成为业内外的共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汽车产业平均研究开发费用比例占总产值比例约为2%,仅为世界发达国家的一半。
  零部件方面也是如此,缺乏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依赖国际资源,绝大部分都是外资的独资或者是控股生产,中国的零部件产业水平较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国汽车产业过去30年的发展,是一个从落后到接近国际平均水平的过程,这期间我们很容易从周边获得很多技术,发展速度快、但投入并不够高。今后再像原来那样发展已经不可能了,必须要有原始创新。”董扬说。
  关于创新能力的目标,董扬也做出明确阐述:第一,建成国际同步的创新研究开发体系,专利数量和知识产权拥有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部分领域应该引领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潮流。第二,半数以上的轿车产品应该实现自主开发,并在信息化、智能化、动力电器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董扬在分析我国汽车技术创新能力现状时表示:“在商用车领域,主要是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轿车领域主要靠引进技术,四分之三的轿车靠直接引进技术生产,另外四分之一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集成创新。我想,在中国建成汽车强国的时候,我们应该有半数轿车产品是靠自主开发的。”
  如何加强自主创新?答案是:第一,加大研发投入,行业平均研发投入达到3%;骨干企业达到4%以上;第二,加快提高总体研发水平,加大基础研究、平台和车辆开发投入,提升数字化开发能力,努力掌握车辆电子控制及车载信息、车联网发展相关的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进程,跟上智能化汽车技术发展步伐,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董扬的“强调句”:“从国家而言,要构建一个汽车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中包括汽车产业本身,也涵盖社会教育、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的法律政策体系。”
  中、外品牌要均衡发展
  4月21日的中国汽车论坛上,一汽集团董事长徐建一指出,在我国,中德合资、中美合资、中日合资、中法合资、中韩合资生产的汽车比比皆是,中国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但“中国品牌”的市场地位却不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中国有全球四分之一的汽车市场,但“中国品牌”的汽车产品占全球汽车的比重仅为12%;在中国,只有一半的产品是中国品牌;在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产品是中国品牌。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缓慢,出口缺乏世界名牌产品,进、出口在数量上体现出一种所谓的“平衡”。以2012年为例,进、出口都在100万辆左右,但进出口产品的档次、价格却是千差万别。
  “我们希望将来出口达到总产量的20%~25%,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转化为在海外目标生产国的投资和生产。”董扬说,“并且形成3~5个世界知名品牌。”
  这就需要中国汽车企业做好品牌规划、提高技术内涵,做到品质先行。
  “品牌不是起几个名字,是涉及到品牌总体布局问题,应该做到有战略、有体系,通过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后市场等全部经营活动。同时,品牌依靠技术支撑,要通过提高技术内涵,做到中国品牌产品的技术、性能与跨国品牌相当,那时再谈商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美誉度。”董扬说。
  在此过程中,董扬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双赢”法则:“不是说要把外国企业、外资品牌赶出去,只是现在外国品牌在中国比较强势,中国品牌比较弱,我们希望加强中国品牌发展,达到平衡,共同发展。”
  人、车、社会之和谐发展
  中国还要生产多少汽车?
  在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直逼60%、雾霾天气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交通拥堵范围扩至二、三线城市的今天,很多人向汽车产业发问。
  问题的另一面是,人们都渴望自由和远方,汽车已成为人们眼睛、手臂、腿脚的延伸,在拥有一辆汽车和感受汽车带来的便捷上,众生平等。然而,至2012年年末,我国汽车的人均保有量是千人80辆,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0%,还有很多人没有“第一辆车”,没有体验到和汽车有关的幸福或苦恼。
  董扬的观点是:“人们需要多少,我们就生产多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汽车。汽车产业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不是说非要拥堵道路、破坏环境,汽车产业发展完全和国家富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
  但是,当下汽车发展受到制约却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能源问题。据统计,汽车消耗汽油占全国汽油的85%,柴油占45%。2012年中国进口2.84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8%,预计今年可能达到60%。其次,从环境来说,虽然这些年,汽车的排放标准从“欧零”发展到了“国四”甚至“京五”,有害污染物下降95%以上,但带来的碳排放水平并不乐观,与欧洲、日本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再次,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北上广等大城市都开始了“限购”政策。
  因此,当下发展汽车业,不单是汽车产业的事,涉及到全社会各个行业,在道路建设与交通规划、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建设、停车场设置、法律法规、汽车文明素养养成等方面都要下足功夫,形成人、汽车、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感觉,在引导汽车节能环保方面,我国的法律政策远没有发达国家健全、有效。我国财政税务系统,主要是以多收税为目的,没有转向以引导产业发展为目标。我建议,国家要制定长期稳定的法律政策,引导汽车产品向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方向发展,引导汽车社会的建设。”董扬特别指出。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