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及“功成不必在我”。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3月8日,总书记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总书记强调,“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过“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要“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踏踏实实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要“功成不必在我”,其实就是提醒和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一张蓝图绘到底。
总书记提出“功成不必在我”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11月26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要甘于做铺垫之事》。文章开篇写道:“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
“之江新语”是《浙江日报》头版的一个特色栏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一直坚持为“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稿件。2007年5月,应读者要求,浙江日报社以《之江新语》为书名,将习近平同志自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间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短论232篇结集出版。
据悉,“功成不必在我”出自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先生之口。1932年7月3日出版的《独立评论》第7号上发表了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胡适先生写道:“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先生所言的“成功不必在我”,与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的“功成不必在我”内涵略有不同。笔者认为,“成功”更多强调最终结果,而“功成”既强调最终结果,也涵盖了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终获成功的过程。因此,“功成不必在我”更能揭示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深刻思想内涵。
“功成不必在我”要求我们领导干部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具备接力奋斗的团队精神。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去实现。这就决定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一定是不平坦的,是充满了波折的。不能因为道阻且长,而动摇了信心,丧失了前行的动力;更不能因为可能自己看不到成功的那一天,而消极、怠政、不作为。必须积极进取,攻坚克难,从解决问题入手,紧紧盯着薄弱环节,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钉下去。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接力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功成不必在我”要求我们领导干部不图虚名,正确处理实事与好事、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实事和好事,显绩和潜绩,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时间段而言。若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去看,好事也是实事,潜绩也成了显绩。这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要做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去考虑一些“好事”。总书记所说的好事,是指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一些事情。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的事业将出现断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变得遥遥无期。
“功成不必在我”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有大格局、大胸怀,要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总书记告诫我们,心中有民,这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证,是我们每一个干部、党员存在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那些始终心忧天下、心系人民的人,历史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