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新博会”期间,由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黑龙江省工信委、黑龙江省教育厅共同组织的中国新材料产业成果发布项目对接会同期召开。
会上,中央企业、境外经济贸易区、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重点新材料企业、投融资机构等10余家单位进行了项目发布推介,34家单位就新材料项目合作进行现场签约。同时,深圳、江苏、黑龙江、上海、湖南、青岛等6省市新材料产业协会共同组织的新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也正式启动。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在致辞中指出,近几年来,按照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加快推动新材料产学研用结合,工信部联合住建部等部门建立了高性能钢铁材料、绿色建材等上下游合作机制,制定了新材料产业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碳纤维产业发展联盟,支持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组织龙头生产企业和用户单位共同实施了一批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25%,建立了37个新材料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材料产品取得突破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但总体上看,我国新材料产业还处于模仿和跟踪阶段。新材料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相互脱节,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没有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用企业难以获取合适的技术成果,研究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成果转化渠道,“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十分明显,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有资料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相比之下,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则更低。目前,我国新材料的论文数、专利数已居世界第一位,但大多数新材料产品依旧受制于人。
苗治民表示,工信部下一步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研究促进新材料应用示范的政策措施,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体系,推动成立中国新材料产业协会,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陈祎淼)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