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色金属矿山绿色发展大会暨2014年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高层论坛在湖南召开。国务院参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会上表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保护、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社区和谐等成为矿业开发的基本准则,“绿色矿山”理念包含的元素更加丰富、完善。因此,建设绿色矿山是有色金属企业的迫切任务。
据统计,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3%的铜、54%的水泥,铜铝对外依存度达70%和50%以上。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继续下去。
结合当前我国有色金属矿业的实际情况,陈全训认为今后应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抓生态保护。我国有色金属矿石的品位普遍比较低,生产一吨金属要开采几十吨,甚至几百吨矿石,产生大量废石和尾矿。据统计,2012年有色金属矿山采、掘、剥总量达9.7亿吨,出矿量3.6亿吨,依此推算,当年有色金属矿山尾矿产出量约3亿吨,废石量约6亿吨。除地下开采矿山回填一部分之外,整体利用量仅10%左右,既污染环境,又成为隐患。在生态保护方面,不少企业有突出成绩,但总体上任务仍十分艰巨。
因此,要标本兼治,一方面从源头上抓好转型升级,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要抓好生态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恢复,防止污染扩散。
二是抓资源综合利用。我国有色金属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目前已开发利用的100多个矿种中,三分之二左右来源于共生和半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矿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且潜力很大。最新数据显示,凡口铅锌矿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7%,而有的矿山还不到45%,各个矿山之间的差距很大。
所以,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再制造产业化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大推进力度,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抓技术创新。据了解,一些矿山之所以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生态环境保护好,就是因为重视技术改造、新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与专业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开展合作,有些矿山自身的技术开发力量十分雄厚。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矿山的技术进步仍未有穷期。例如,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当前国内外数字化矿山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山的技术创新实力还比较薄弱,主要还是凭经验、吃老本,这种情况亟待改变。
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新型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流程,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要加大在高效采掘方法、选矿技术工艺、共生伴生元素综合回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支撑绿色矿山建设。
四是抓包容发展。有色金属矿山大部分位于经济不够发达的边远地区,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承担着很大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不注重维护自身形象,不同当地民众搞好关系,结果酿成群体性事件。矿山企业不能只图自身利益,而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包容式发展。
五是抓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是建设绿色矿山的前提和保证。企业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决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环境安全,进而酿成重大突发环境和安全生产事故,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六是抓管理提升。有色金属企业要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有利于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全面纳入发展目标,使各项制度成为硬约束;要以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重点,营造推进宣传绿色文化,传播绿色理念,形成有利于绿色矿山建设的制度安排、利益导向和社会氛围。
相关报道
有色找矿或迎来新突破
近日,在全国有色金属矿山绿色发展大会暨2014中国有色金属矿业高层论坛上,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付水兴表示,当前,我国主要有色金属找矿具备各种有利条件,未来将迎来新的突破。
近十余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达40%以上,矿产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为解决资源问题,我国实施了“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和积极的“走出去”战略。
如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了一大批资源储量。据统计,全球共有矿山34071座,其中大中型1860座,对1010座大中型调查后,初步查明,属于资源严重危机矿山393座,中等危机矿山169座,轻度危机矿山70座,具有找矿潜力的矿山485座,占调查矿山的47.9%。
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的大幅度提高,通过1∶25万和1∶5万等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扫面,圈定了大量的多元素组合异常及重磁电异常,新发现矿点几千处,通过初步查证优选了大量的找矿靶区,这些发现为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基础。
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的找矿突破尽管具备各种有利条件,但也存在巨大挑战。一是找矿难度加大,找矿目标将主要转向深部矿、隐伏矿、浅覆盖区的掩埋矿和难识别矿为主,而现有的找矿理论方法技术还不能满足要求。
二是针对预普查阶段的风险勘查投入在近几年内可能大幅度下降,商业性风险勘查投资将面临双重冲击,从2014年开始,财政资金主要投在比例尺为1∶5万及更小比例尺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而不再投入以找矿评价为目标的商业性地质工作,财政资金基本不能安排槽钻探等重型山地工程;另外,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资金投入到风险勘查的资金大幅度减少,企业融资困难,同时,我国矿政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这一要求。
“但这些问题都是短期的,资源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央财政资金不再投入商业性地质工作后,为市场投资商业性地质工作让出了巨大的投资空间,将催生矿政管理的调整和完善,加速建立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资本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新一轮热潮,迎来新的找矿突破。”付水兴表示。
(曾 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