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丹:信息化要明确主攻方向
信息化水平是国家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决定国家力量的象征,当前我国已经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起,同步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朱小丹针对信息化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朱小丹认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抓紧制定或优化完善重点领域、关键门类专项规划;二是明确主攻方向,希望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实体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三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选准打破外国垄断的突破口,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转变;四是加快自主可控技术产业化应用,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更有力推动我国自主可控信息化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李卓彬:发挥华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李卓彬建议:一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充分发挥华侨界优势,引导侨资侨智参与有关项目开发和产业布局,助力互联互通;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和创新指导,鼓励支持优质侨资侨智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突破,推进高端智库建设;三是调整侨务政策,对自费出国留学的适当放宽华侨身份的认定条件,以吸引凝聚更多的侨界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四是进一步修改完善《归侨侨眷保护法》,尽快启动华侨权益立法工作,制定国家层面侨商投资保护规范性文件;五是要保护华侨爱护华侨,做好政策服务支持,涵养和保护好侨务资源。
屠光绍:“一带一路”需创新投资方式
当前,“一带一路”投资需求很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相关部门特别支持,中投公司积极参与,到目前为止投资了40多个项目。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屠光绍认为,“一带一路”面临缺乏稳定的资金、操作的经验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困难。屠光绍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项目建设的机制和方式,实现商业性和政策性的有效联动、大项目和中小项目的协同、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以点带面打造产业生态圈;二是创新投资方式,支持和服务国内的企业转型和升级。比如,可以建立一个商业化的产业基金,实现利益绑定、资源互补、双方共赢。
磨长英:建议设立“企业家日”
企业家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磨长英提出了关于设立“企业家日”的建议。
磨长英指出,在我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征程中,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领头羊”。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首次以专门文件的形式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对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培育和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更好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磨长英建议:一是把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定为全国“企业家日”。二是确定每年“企业家日”的主题活动。三是广泛宣传企业家群体形象。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家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本栏目由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采写)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