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筑牢食品安全屏障
■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筑牢食品安全屏障,不仅关系到加快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也是确保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卢江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因此,要更加注重监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力求“用科学数据说话”,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
卢江分析了食品安全现状,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和科技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及其技术支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针对如何强化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筑牢食品安全屏障建设,卢江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院。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应坚决从源头上、体制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整合现有国家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统一、全面、权威、科学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院(科研事业单位),负责研究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基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标准建设和食品安全有效治理真正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夯实基础。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领域的人力资源投入,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引进和培养食品安全技术支撑领军人才。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素养和能力,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集成发展和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立科研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出台食品安全科技人才的岗位激励政策,逐渐依靠政策调整人才布局失衡和解决人才流失等问题。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网络建设和融合发展。建议由专门成立的国家级食品安全科学研究机构统筹部门、地方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创建食品安全科学技术联盟,编织食品安全技术工作网络,进而实现食品安全技术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协同研发,快速提升我国食品技术支撑力量和能力水平。同时,建议加快推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环境安全、生态安全、膳食营养、疾病防控等学科统筹发展、协同治理,加快形成“大食品安全”“新食品安全”的格局,不断开创食品安全工作新局面。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建议配合我国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既融入国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和治理体系,努力为世界食品安全治理、国际食品贸易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要从食品安全技术人员出国政策和参与食品安全技术支撑的国际组织活动等具体措施的制定上下功夫,在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动大数据应用共享、提升话语权等方面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丁时勇: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
■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怀有创业梦想的人们跃跃欲试,城市创客、草根创业者日益增加,创业项目遍地开花。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审计局副局长丁时勇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产生了种种纠结、矛盾和徘徊,因此首先必须让创业者就业。
丁时勇介绍,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创业市场传统项目占比较大。尽管每年新增创业人数不断攀升,但创新含量较低的传统项目仍占多数。二是孵化类基地参差不齐。以培育小微企业为目的的各类孵化基地、微企园、众创空间、青创园等不断涌现,但在为入住企业发挥服务功能和实际效果方面差异较大。三是创业扶持政策多头发布。相关部门在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后,又不断出台一些补充说明或新政,让创业者倍感困惑,无所适从。
丁时勇认为,创业者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项目筛选难。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自己,像一道门槛挡住了众多创业者的步伐。二是创业资金难。一些创业者存款捉襟见肘,又没有经济外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一个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三是信息对称难。虽然税费减免、微企创业补助、社保补贴政策、创业担保贷款、孵化基地免费入驻、后续发展扶持政策等已经出台,但政策不协调及信息不对称。四是能力提升难。当传统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交替更新的时候,站在潮流的十字路口,很多创业者自己有心提升,却苦于没有好的渠道和方法。而众多商业化培训则是“雾里看花”,让人难以甄别,无法去粗存精。五是多头奔走难。多头跑部门、提交各种材料,在各个场所、跟不同部门的人打交道,让创业者心力交瘁,找不到方向感和归属感,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被消磨了创业激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民生才会逐步改善,社会才会持续安定。丁时勇建议,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个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搭建一个集聚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平台,组织行家里手、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投融资专家等为创业者匹配“一对一”结对子。二、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高素质的创业者才能带出高效率的团队,有战斗力的团队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三、创建创业项目库。把已经创业成熟且有加盟需求、合作需求、融资需求的项目,优选纳入各地项目库管理,且不定期进行更新,以此引导创业者打开思路,实现高起点创业。四、整合金融扶持政策。对相关部门的贴息担保贷款扶持等政策进行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和提升精准度。五、完善孵化基地功能。通过孵化基地提供的代办或引导办理等基础性服务,以及享受国家基于众创空间或孵化基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仅能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也能为创业者减轻负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