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提高稠油开发 胜利油田二氧化碳助采显效

作者: 焦鹏 发表时间:2018-04-27 21:08
分享到:
  2012年以来,针对孤东油田稠油区块因油层薄,渗透率低,动用难度大,敏感性油藏特点,以及部分稠油井注汽压力偏高,注汽难度大的问题,中石化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开展了二氧化碳助采增效配套技术提高储层的采出程度研究,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效地改善了稠油区块开发效果。
  GD810平4井是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去年投产的一口水平井,投产初期,日产液11.6吨,日产油2.6吨。今年1月份,孤东采油厂技术人员在该井应用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工艺,投产后,日产液达到36.9吨,日产油达到9.1吨,成为孤东采油厂原油上产中的一个亮点。
  二氧化碳增效工艺的原理利用二氧化碳补充地层能量,溶于原油中,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流动性增强;溶于水后略呈酸性,与地层基质发生反应,提高地层渗透率,从而降低注汽压力,提高供液能力。二氧化碳注入到生产井井底后,关井一段时间,让二氧化碳渗入到油层中去,然后开井生产。其主要的机理包括原油体积膨胀、黏度降低、烃抽提和相对渗透率效应等几个方面。与蒸汽吞吐技术比较,该技术具有不受井深限制和完井方式的影响,降黏效果明显,作用时间较长,提高油井供液能力显著等特点,对于不适于蒸汽吞吐采油的水敏性油藏和由于井深的限制使井底干度低、吞吐效果差的高轮次吞吐油藏都可适用。
  随着注汽开发的逐渐深入,孤东油田主力区块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较大,近井地带含油饱和度下降,地下存水量增加,原油采出越来越难。由于采油厂注汽锅炉紧张,不能满足所有稠油井的注汽要求,以及部分非热采完井的稠油井,无法进行注汽等情况,研究提出了二氧化碳冷采技术。
  在冷采工艺应用过程中,孤东采油厂工艺技术人员从油藏本身特征参数和注采工艺参数等方面进行严格论证,确保了工艺实施效果。
  通过加大二氧化碳冷采改善稠油开采技术的推广力度,实现了高效挖潜剩余油。3月份,GO7-41X106井注液态二氧化碳采油冷采新工艺驱油取得成功,开井第3天就看到了增油效果,目前该井日产油量已由试验前的2吨上升至5吨,上升趋势仍在持续。
  2012年,孤东采油厂应用二氧化碳增效98口井,共注入二氧化碳4520吨,平均单井注入二氧化碳46.1吨。其中二氧化碳冷采55口,热采吞吐井43口,累计增油4515吨。其中热采吞吐井1~10月共开井40口,累计增油2972.1吨。                                                                      (赵 青)

  ■相关报道
  胜利油田解决注聚站管线穿孔难题
  今年4月以来,中石化胜利油田孤东三采中心引进了HCH-2000D型超声波测厚仪,用来测量高压注聚管线的管壁厚度,对存在安全风险的管线及时进行更换,将管线刺漏风险及对员工的伤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为解决注聚站高压管线刺漏造成的威胁,防范于未然,三采中心引进了HCH-2000D型超声波测厚仪,定期测量高压管线的管壁厚度,对壁厚低于安全使用标准的管线及时进行更换。4月以来,三采中心引进了HCH-2000D型超声波测厚仪,对注聚站内高压管线逐条进行测量,并规定每两个月对管线管壁检测一次,发现管壁在3毫米以下的管线,立即组织进行更换。
  三采中心对注聚站高压管线实施定期测管线壁厚以来,及时更换不合格的管线(管段),有效地提高了高压注聚管线的安全性。今年4~10月,共更换了不合格的管线89口井,累计更换了96米高压管线,高压管线的穿孔次数比往年明显减少,完全杜绝了因管壁过薄而造成穿孔的现象,防止了管线突然穿孔刺漏造成对职工的伤害和设备仪器的损坏,提高了注聚时率,实现了管线穿孔刺漏由被动更换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顾永强)

作者:焦鹏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