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进军新产业 广东转型闯关提速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21-02-27 22:18
分享到:
  三年前,连什么是LED(发光二极管)都不知道的广东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如今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LED女王”。她麾下的LED产业今年的销售收入起码可以达到5亿元。
  昭信集团是以制造鞋业起家的大型民营企业。前几年兴旺时,有员工2万多人,年产各种鞋几百万双,年利润几千万元。可2007年金融危机一来,他们这种主要靠接外单吃饭的企业遭到重创,一双鞋除去成本后利润不到1元。梁凤仪认识到,这种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制鞋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于是她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果断地把集团下属三家鞋厂关掉两家,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身到了LED行业。2008年7月,昭信集团的第一家LED工厂投产。今年1月,总投资5亿元的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制造厂又开始建设。建成后,昭信集团将是中国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制造企业。
  在广东,像昭信集团一样的企业是越来越多。随着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加快,一批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和高污染行业正在谋划升级和转型。记者最近在珠三角地区采访,处处都能感觉到一股股产业转型的冲动,一阵阵二次创业的热情。从省市经济主管部门到区镇领导,从大企业到小企业,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企业如何转型,产业如何升级。广东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推动力的共识,建设创新型广东的步伐全面提速。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今年初制定了一份《广东省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了四大领域九大新兴产业作为广东产业升级的突破点。它们是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技术;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生物制药和先进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新材料产业领域的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和新型稀土材料。
  目前,广东这四大领域九大新型产业总产值约66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9%;工业增加值1250亿元,占全省的8.2%。发展目标是未来5~10年,这些新型产业能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5年后,这九大产业的产值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对GDP的贡献超过10%。
  产业要升级技术要创新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客观要求以密集型劳动力简单加工为特征的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不升级没出路。国际金融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进程。实践也一再证明,越早认识的企业,越早行动的企业,越早获得主动权。
  在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采访,记者就惊讶地发现金融危机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他们一年近10亿元的产品100%是自主品牌,没有为外面贴牌生产一台电源;去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都比上年增长30%以上;没有出现用工短缺现象。董事长何思模向记者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后感慨地说:“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使我们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有效地抗击国际金融风暴。”
  何思模说,在创业头几年里,他们主要是为其他公司贴牌加工一些低档的电源产品,每年都有发展,应该说日子还过得去。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用户对产品需求的提高,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像易事特这样的来料加工企业,经营形势急转直下。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连5%都保不住,尽管产量还在增加,可企业却没有利润。
  “从那时开始,我们下决心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路子。”公司为此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招募专业技术人才。将每年销售收入的6%投入到研发中心,打造自主品牌。与国内数十家开设有电子专业的顶级高校,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和设立联合实验室,将高校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销售网络,易事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战绩。公司连续几年保持国内UPS市场占有率第一,产品先后服务于神舟号系列飞船、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场馆、广州亚运会、金融银行、电力能源等国家多项特大、重点工程,替代了很多进口产品。今天易事特已经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达几十项,从一个搞来料加工的“三流企业”一跃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绿色集约发展替代粗放经营
  一直以来,造纸被人们认为是污染大、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的代表,是要坚决淘汰的产业。但在东莞中堂镇,造纸产业却摆脱了污染、资源、能源的束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对原有支柱产业水泥产业的完全替代。他们以促进产业的高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绿色造纸产业替代落后的水泥产业;以绿色、集约发展理念替代粗放型发展理念为主要抓手,坚决淘汰落后的水泥厂和污染重的小造纸厂,基本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发展理念和产业的跨越。
  中堂从1980年开始生产水泥,到1995年全镇有水泥企业26家,是全镇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从1993年开始,国家对水泥行业实行了宏观调控,加之政府对水泥生产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处罚力度的加大,中堂水泥开始走向衰败。到2006年6年,最后一家水泥厂也关闭了。与之相反的是,从1987年第一家造纸厂在中堂诞生到2009年,中堂拥有造纸厂33家,年产值达100多亿元,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造纸名镇,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堂的这30多家造纸厂全部是大中型造纸企业,经过几轮整合发展起来的,其中年产10万吨以上的造纸企业就有14家。
  “造纸不需要植树,不需要砍伐树木”是中堂造纸的显著特点。按照传统纸厂每造一吨纸需要3.1立方米木材计算,中堂年产500万吨纸的规模就需要1亿株树木。而实际上,中堂造纸企业生产纸张所用原料80%为废纸,20%为商品纸浆。每一吨废纸可以生产0.8吨好纸。中堂有1200多家从事废纸及原材料贸易的商家,他们从全国各地大量收购废纸,供给中堂的纸厂。
  中堂现有的造纸企业,由于不是以木材等草类植物为原料,无需大量制浆,不会产生黑液,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另外生产过程产生的少量废水、废气,全部采用了生化一体化系统来处理,保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排放标准。2008年7月,《东莞市中堂造纸产业基地环保影响报告书》获得省环保局审批通过,标志东莞造纸产业正式摘掉了污染的帽子,走上了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不断探索前行取得初步成效
  广东,作为出口导向型明显的经济大省,是中国最早遭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压力的地区,也最早面临转型战略进退两难的局面:继续推进转型,可能造成大量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如果半途而废,则失去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遇,失去了未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是“闯红灯”盲行,还是加快转型走上科学发展之路?是事关广东,乃至中国未来命运的重要抉择。在认清转变将带来的阵痛后,广东再次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直面转型带来的阵痛。
  遭受到金融风暴袭击的广东,去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经济危机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催生出了新的产业,推动了经济结构大调整,实现新一轮经济大发展。2009年广东GDP增速达9.5%。科技创新在抗危机、调结构、促发展上发挥了尖刀兵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全省经济发展质量。
  从经济发展动力来看,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两大内需共同拉动广东经济增长近12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2007年的156%降到2009年的106.8%。
  从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01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3。
  从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广东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科技研发创新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了1.8%。
  困难压力巨大转型任重道远
  在今年3月24日召开的广东省委中心组举行的专题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特别指出:“对转变的成效不可高估,对转变的难度不可低估,特别是越往前走,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就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性更突出。”
  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他特别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广东面临的困难:广东近80%的大中型企业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创新研发机构,广东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还不到1%,而世界500强的经验表明,比重在5%以上才具有竞争力。广东最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广州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中科院院士只有3人,而上海是24人,北京是46人。广州从事生物医药的科技人员约2万人,而阿斯利康一家公司的专业研发人员达1.2万人。“转变发展方式是艰苦、长期的工作,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和客观制约。比如,传统利益格局致使不愿转,不具备知识能力不会转,体制机制约束不能转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为了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保证经济转型的持续稳步发展,广东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全面开始启动,转型的号角已经吹响: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广东将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21个地市书记市长、省直部门一把手都要参与省里组织的培训学习。各地各部门也要开展相应的学习培训。要求领导干部更新观念,增强掌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和本领。
  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广东正在研究制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力争在投资、财税、金融信贷、环保、土地、贸易、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价格杠杆等方面有所突破。
  制定新的考核办法。广东正在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评体系,合理设计“显绩”与“潜绩”的测评方法,引导干部正确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消除各种追求短期效益政绩的行为。
  记者点评
                            不转不行转慢也不行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的广东,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科学决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化危机为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之机遇,既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固然不行,慢转也不行。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加快”上下功夫,扎实高效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赢得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根本出路。正如广东省主要领导所说,转变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有三个“不容易”。
  一是利益格局调整的不容易。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造就了传统的利益结构,传统的利益结构又反过来不断强化传统的发展理念和路径依赖。
  二是“自我否定”的不容易。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醒而又坚定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新路探索的不容易。知道什么是新路不容易,真正走出一条新路更不容易。当年广东创办经济特区,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先行者们冒着风险“杀开一条血路”。今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我们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需要我们付出加倍的努力,科学发展模式的新路才能越走越宽。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