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终端用电所占比重仍低于发达国家。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式和传统的低效能源消费方式导致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上的能源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能源结构优化刻不容缓。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指出,我国应加快实施电能替代推广应用,以此不断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
数据显示,世界大国中,日本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最高,达到了25.7%。此外,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20%的国家还有韩国、法国、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而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6%,低于日本、韩国、法国、西班牙,高于巴西、俄罗斯、印度。
电能作为清洁、高效、便利的终端能源载体,在大力推进低碳发展,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而在2015年,全国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3969小时,创1978年以来新低,清洁能源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李朝兴指出,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提高电气化水平是全球能源系统发展的驱动力。世界电力增长超过所有其他终端能源品种,过去三十多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从9%提高到17%,2050年前将提升至25%以上。
他分析指出,实施电能替代是消减煤炭消费,加快能源清洁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煤炭大量分散直燃是造成PM2.5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散直燃煤不仅规模大、利用效率低,而且治理难。在能源消费领域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
电能具有显著清洁优势,替代直燃煤消费减排效果明显。电能在终端消费环节是零排放,相比直燃煤等化石能源,能源转换效率和减排都具有明显优势。通过推广电采暖、电锅炉、电窑炉等电能替代项目,能够有效减少污染排放。电网覆盖城乡,使用更加方便可靠。在中心城区等燃气、市政供热等管网达不到的地方,使用电能更具优势。同时,蓄热、蓄冷等技术的使用促进节能减排。在夜间低谷时段用电,能起到移峰填谷作用,提高设备和资源利用效率,起到节能效果,缓解减排压力。
李朝兴建议指出,电能替代新技术减排环保效果显著,市场潜力大,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且在初期投入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亟需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电采暖、电锅炉等电能替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一是将电能替代纳入国家及各省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协调,将“煤改电”等电能替代新技术作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措施,选取天津等国内特大型城市作为推广应用典型试点,全面融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据测算,目前天津地区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约1238台,若全部实施电能替代,每年可以减煤53万吨,占天津市2017年净消减燃煤1000万吨目标的5.3%。
二是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补贴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及社会居民积极实施和推广应用电能替代,助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电能替代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蒸汽和供热锅炉实施电能替代一次投入和运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拓宽实施领域范围,减少一次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服务大气环境改善。
三是鼓励相关技术和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大电加热元件、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研投入,进一步提高电热转换效率,延长成套设备使用寿命。鼓励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先进控制技术和软件开发,提升电能替代设备智能化水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