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布控网络渠道 国际物流巨头加大在华投资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18-11-26 17:09
分享到: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重点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课题组
  2009年,虽然我国物流运行呈现探底企稳、加快回升态势,但物流业整体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困难的局面,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定。金融危机给我国物流业产业安全带来新的挑战,面临新的问题和特点:物流运行主要指标增幅大幅回落,民营快递业生存艰难,国际物流巨头加大在华投资,控制网络渠道,金融危机下对华物流业并购热潮不减,并进一步拓展中国中小企业客户市场。2010年产业安全形势将更趋复杂,任务将更加艰巨。针对服务业遭受到的冲击,国内应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我国物流业需要掌握科技优势,借助物联网走向高端;同时,积极应对节能减排挑战,关注区域性标准的实施。
  A 运行情况
  物流产业探底回升持续向好基础不稳
  2009年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我国物流运行总体呈现加快回升态势。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物流价格依然低迷,国内物流企业经营仍较困难,主要物流运行指标增长水平仍然慢于宏观经济增长。
  社会物流总额由降转升。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3%,上半年下降0.8%,三季度转为增长2%,扭转了持续下滑势头。据初步核算数据,全年增长7.4%左右,反映出物流需求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企稳回升步伐有所加快。
  2009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额为69.41万亿元,其中进口物流总额受对外贸易下滑影响,同比下降21.9%,但随着进出口贸易总量的逐步回升,降幅比上半年缩小5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物流实物量来看,2009年也呈现逐步回升势头。1~12月,国内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7.6%、9.8%和8.1%,增幅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2.6个、3.3个和2个百分点。邮政快递业务量全年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降低。2009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92万亿元,同比增长6.4%;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比去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
  物流业增加值回升加快。据初步核算数据,2009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增长7.3%左右。2009年前三季度,物流业增加值为1.47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在物流业增加值构成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1.08万亿元,增长4.5%,仓储业增加值增长13.7%,贸易业、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1%和2.6%。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2009年1~10月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8908.9亿元,同比增长55%,增幅比1~9月略有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的增幅。
  重点物流企业收入增长。2009年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汇总数据显示,前50名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共达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前43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排名第50名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6亿元,同比增长2.7%。
  物流市场价格低位徘徊。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物流市场价格总体震荡向下,低位徘徊。其中,公路货运市场综合价格指数在2009年2月、3月、8月降至66左右,11月受需求回升和油价上涨的共同影响达到79.2,但12月又有所回调,为78.3,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沿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在2008年11月后在1000~1200点之间小幅波动,直到2009年11月中旬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但与去年高点相比仍有700多点的差距。
  B 措施
  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护航产业安全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挑战,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和布局,2009年3月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此外,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维护了国内企业合法利益、产业安全。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提振了行业信心。物流规划纲要及时出台,通过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压力,帮助企业渡过“严冬”,同时也维护了物流市场的稳定。在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的同时,有效规范国际资本对我国物流业资产的并购行为。
  完善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维护产业安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这对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2008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依托重点联系企业和预警专家,加强对产业损害的动态监测、对行业安全形势的研究,积极推动了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基础性工作。首次在服务业领域展开的产业损害预警工作积累了经验。
  加强对快递业逆市降价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C 产业安全评估
  跨国快递试水中小客户国内企业生存空间受挤压
  虽然近几年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但它仍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企业集中度低,实力弱。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物流业产业安全面临新问题。
  ———成本增加,民营快递业面临生存困境。用工成本上升,燃油价格近两年持续增长,推动物流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为缓解成本上涨压力,2009年11月,韵达、申通、圆通、中通等国内主要民营快递企业相继宣布涨价1~2元。但数日后涨价行动宣告失败。以北京同城快递市场价格5元计算,物料成本接近1.5元。人工成本从取件员取件,到送件员送件,其中包括所有的车辆送货成本,再加上各种税费,净利润基本上为零。同时,快递行业竞争激烈,整体服务价格呈下降趋势。民营快递企业在价格变局中的推动力不够强大,生存面临困境。近日深圳东道物流公司的倒闭就是例证。
  ———国际物流巨头加大在华投资力度,控制物流网络渠道。近年来,跨国物流企业不断加大投入,通过建设大型转运中心来提升网络实力、战略地位,形成对物流网络渠道的控制。2009年,国际物流巨头TNT启动武汉分拨中心,并投建广州分拨中心;联邦快递在广州的亚太转运中心投入运营;2010年,UPS位于深圳、DHL在上海的转运中心也将投入使用。
  ———金融危机下,物流业并购热潮不减,竞争加剧。自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自行设立分销网络以来,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促使跨国物流公司加快了在中国的布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成为并购行动的主要目标。2009年,中东的亚致力、德国的DHL、日本的雅玛多继续在中国大举并购。跨国物流公司借助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通过收购从单一业务走向综合物流业务,从集中于中心城市物流业务向构筑全国性物流网络全方位展开。不仅在高端市场领域占据了主导,而且向传统物流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中国物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跨国快递企业进一步拓展中国中小企业客户市场。金融危机下,国际高端市场的缩水,促使外资快递巨头加速在中国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寻找机会。
  2008年6月,中外运敦豪在华开设首家零售旗舰店,主要服务个人客户及其附近的公司客户。此前,联邦快递和UPS早已涉足门店业务,开发零售服务模式。联邦快递在2008年初推出国际经济快递服务,以争取对价格敏感的中小企业客户。与国内快递企业相比,品牌和服务使国际快递企业在争取中小企业客户方面拥有优势,这进一步挤压国内快递企业的生存空间。
  D 预测
  碳排放或将成为物流业竞争新领域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助推物流业走向高端。奥巴马政府的“智慧地球”计划明确以物联网为基础,被看作推动此次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科技基础之一,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着力点。物联网的兴起,将促使物流业信息化整合进入新的周期。信息化相对薄弱的我国物流业,可以借助“物联网”东风,积极构建统一信息平台,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产业物流服务体系,促使物流业走向高端服务业。
  碳排放问题将成物流业竞争的新领域。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法案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起飞或降落的航班都将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33家中国航空公司位列欧盟名单中。2009年9月,欧盟还曾为海运和空运业界制订碳减排目标,期望两者能在2020年前分别较2005年减少20%和10%的碳排放。关于碳排放问题,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形成统一协议,但区域性方案可能成为主导,中国企业需积极应对。
  需引起关注的是,国际物流巨头早已有所准备。2009年2月,马士基已携手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改进碳排放方法研究。DHL率先开展全球电子货运推广计划,减少空运货物所需处理的纸质文件数量,已达到减排效果。目前,该公司在空运日常所需的30种文件中已有16种已被电子数据取代。

布控网络渠道 国际物流巨头加大在华投资


  2009年重点物流企业统计调查汇总数据显示,前50名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共达4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资料图片)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