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想集团副总裁叶明:双态IT”架构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作者: zj 发表时间:2018-11-20 14:00
分享到:

    在日前举行的2016中国两化融合大会上,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业务销售总经理叶明以“双态IT助力智慧企业”为主题,阐述联想公司以双态IT架构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方法和实践。
  “双态IT”
  叶明表示,双态即稳健固本的“稳态IT”和灵动创新的“敏态IT”。换句话说,“双态IT”架构和理念其实包含两部分的含义,一是提升原有的基础架构的运营能力,使之更加稳定高效;同时,能够敏捷、迅速支持学校新应用的上线需求。
  叶明指出,现在“云、大、物、移”这些技术和市场的背景对于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决策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前他也参加了一个CIO的聚会,大家就在谈论有没有上云?是不是传统行业全部都应该使用云?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具体是哪个类型?哪些应用应该是在云上面?具体应该如何布局和梳理?
  “这些都涉及到企业对于技术的结合和企业发展本身的战略取舍。”叶明说,联想服务其实也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方法论和决策的依据给到企业的CIO和CTO(首席技术官),“双态IT”就是从这个角度来促进传统行业在“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的。
  说到联想IT的发展,叶明坦诚,很多人都知道的直观反映是卖掉了一亿六千万台的设备。但他表示,这种基础层、应用层、客户层和面向服务电商等整体全流程的管理的规划和布局,公司目前也有很多创新业务。比如联想今年改组的创投集团,其实是专门做孵化的,包括手机移动的业务也跟互联网电商的结合。也可以说,联想把一部分面向开放互联网化的业务通过敏态IT这样的方法布局,放在公有云上面。传统的SAP(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和ERP(企业资源计划)还是通过传统业务架构布局,而联想现在也在不断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实践,包括IT架构引领和支持国际化。
  共性与个性
  对于“敏态IT”和“稳态IT”如何相互结合和切换的问题,叶明认为实质上是个性和共性的问题。
  在他看来,每个细分行业企业的个性是不一样的,所在的行业也不一样,就算是在同一个行业里面企业的类型也不一样。有的是研发设计方面,有的可能是专注在制造方面,还有的可能是流通贸易类型或者服务类型方面,不同个性的企业对于IT的需求并不一样。
  另外就是共性,虽然不同的细分行业客户对于IT的需求也不一样,但都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就是联想布局IT架构时遵循的依据,过去IT更多的是存款中心,就是如何实现最低的成本能够支持企业的CRM(客户关系管理)和财务。现在更多的是除了传统业务的支持之外,IT的手段如何能够引入消化,使企业的业务模式、交付模式、服务方式能够有所提升。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支持客户,并推荐客户在做IT规划当中考虑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可以说,这也是我们提供服务的共性,但真正参与每个具体客户分享的时候就要结合个性与共性,给出客户最佳的解决方案。”
  叶明强调,“敏态”和“稳态”更多的是方法论、建设思路和决策参考,单一到每一个系统其实它们是相互影响和结合的。因此,对于“敏态”和“稳态”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业务不同类型和服务对象来做优先和平衡。
  联想集团中国区商用业务企业行业总监许子牛说,IT在不同行业当中体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传统的互联网,各个环节、各个业务不能进行数据的打通和互联,多为单体生产或者单个应用,而现在更多是协同应用或协同生产等。作为IT厂商联想也在反思一个问题,以前IT是辅助手段,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支撑了。大家可以看到,一个IT企业单位管IT的从信息服务部逐渐的名称改成了信息管理部,它的地位也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IT整个构架的强壮性、稳定性和不像以前无法整合产生各种信息孤岛,现在整个IT要强调强壮性,还有系统性的布局,这也是国家强力推进两化融合的目的。
  新技术、新业态
  叶明表示,目前驱动产业变化的因素很多,有国际市场的变化,金融汇率的变化,技术方面的变化,当然也有政府相关的引导和投入。
  以往的计算机作为辅助,经常是业务产生了一个新的需求然后由IT去辅助,但是现在实际上IT的技术在引领业务的转型,移动互联的出现导致了服务从固定化变成了移动化。
  比如现在的联合收割机出现了租赁的形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售卖。并且机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了问题,报修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打电话报修了,而是像网络约车一样进行派单抢单,因此维修队会活跃在各个地方,就近的人抢到单了可以做维修增加收入。
  而联想的很多产品原来是走经销商和分销商路线的,通过他们渠道再到最终的客户。而很多客户的服务直接来源于联想网站,或者是电商伙伴的网站。
  “联想是服务物料的提供商,自己的制造、配送和运输都是在建立生态体系,所以就要看如何借助企业本身更好地融合和界定生态体系的形成和成长。”叶明认为,联想在思考业务发展的时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哪些新兴的技术正在给生态和产业带来变化。比如现在的智能制造,一辆汽车出厂的时候需要一些定制化的服务和设置,这些都在运用新的技术。联想需要结合本身考虑如何提升用户的支持和服务。
  在目前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当下,每个企业都需要考量市场的转变和竞争,分析自身产品针对的细分市场、特定对象,实现在产业链和衍生产品上获得盈利和成长。
  在叶明看来,这种服务业的转型对于IT和整个业态的变化会有更高要求,并且服务业转型的时候业态也在转变,这个过程当中IT技术一定是引领整个业务模式转变的一个主动的东西。
  相关报道
  智能生产成制造业+互联网的主要生产模式
  智能生产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制造各环节深度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度感知、远程可控、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先进生产模式,对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合格率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生产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企业基于CPS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工厂模型,主要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大数据层、工业云层、决策层。其中,物理层包含工厂内不同层级的硬件设备,从最小的嵌入设备和基础元器件开始,到感知设备、制造设备、制造单元和生产线,相互间均实现互联互通。
  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信息层涵盖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配送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创、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可视追踪等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横向集成环境,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均以CPS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产品、设备、制造单元、生产线、车间、工厂等制造系统的互联互通,及其与企业不同环节业务的集成统一,则是通过数据应用和工业云服务实现,并在决策层基于产品、服务、设备管理支撑企业最高决策。这些共同构建起智能工厂完整的价值网络体系,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由于产品制造工艺的明显差异,离散制造企业和流程制造企业在开展智能工厂建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对于离散制造企业而言,产品生产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需要经历多个零部件独立生产、不连续装配等环节,在物料配送安排、工艺线路规划、生产组织优化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更加注重柔性生产线的建设。如,海尔沈阳智能互联家电工厂通过打造集成设计制造一体化、物流管理、制造执行、企业资源管理等系统的智能生产线,使得物料配送、工艺调整和设备使用更加灵活,实现了单线500多种型号产品的柔性生产。广州数控通过利用工业以太网将单元级的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各类机械设备与车间级的柔性生产线总控制台相连,利用以太网将总控台与企业管理级的各类服务器相连,再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管理系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连,打通了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据通道,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远程数据采集分析和故障监测诊断。三一重工的智能总装车间建有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港口机械等多条装配线,通过车间“部件工作中心岛”开展单元化生产,将每一类部件从生产到下线所有工艺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犹如在一个独立的“岛屿”内完成全部生产;这种组织方式,打破了传统生产线呈直线布置的弊端,在保证结构件制造工艺不改变、生产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达到了减少占地面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对于流程制造企业而言,产品生产具有原料物理化学转化、管道式输送、连续性传导性生产等特点,在生产环境智能感知、生产流程智能优化、系统自主决策控制等方面有较高要求,更加注重全流程智能控制生产线的建设。如,九江石化建立了生产炼化控制中心,集成了DCS控制、生产运行、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全流程优化等多个系统,形成数据驱动的数字化生产管控模式,实现了企业控制率提高10%,数据自动采集率超过90%,以及对污染排放的100%自动监控。同时,九江石化还通过内外联动系统,建立了中控室与生产现场操作的即时互通,确保异常数据信息由移动终端实时反馈至中控室,中控室据此评估制定解决方案、及时发送解决指令,使操作平稳率提高5.3%,操作合格率从90.7%提升至100%。 (王涵)
  

联想集团副总裁叶明:双态IT”架构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正在催生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资料图片)

作者:zj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