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伊春市为黑龙江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趟出新路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20:47
分享到:

伊春市为黑龙江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趟出新路

                                          林都风光。
  日前,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孙珅告诉记者,林业资源型城市既要依靠工业经济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伊春市在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经济转型战略中,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为黑龙江乃至全国的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做出了典范、趟出了新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5年伊春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伊春市始终在转型、谋变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伊春市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战略思想,注重从实际出发,勇于先行先试,率先大胆探索,把“转型”的理念贯穿于“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自觉行动中,通过全新的思路引领、多元的产业培育、扎实的项目支撑,加快走出了一条“林业经济就地转移、林区工业林外转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现实效应
  伊春市作为全国开发最早的林业城市,60多年来共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但林木资源枯竭后,昔日“林老大”的光环日渐暗淡。随着国家对林区的状况特别是转型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先后给予伊春全国唯一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等政策,林区逐渐度过了艰难的停伐阵痛期,并由此开始了多年的转型探索与实践。伊春市现任市委、市政府接过历届班子的“转型”经验和做法,不满足于政策之内的低水平循环,千方百计寻求新的蜕变与重生之路。
  但是以往形成的“资源依赖”思维、固有的发展模式和眼前的“政策效应”却成了一张撞不破的大网,让他们如“穿着棉袄跳舞,有劲使不上”,难以找到“转型发展”的最佳路径和更新、更好的突破点。
  2011年初,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王宪魁站在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把脉问诊,开出了“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良方,这让处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茅塞顿开”。
  随后,市委、市政府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召开各层面的“诸葛亮会”,在全市上下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头脑风暴”革命,经过大讨论、大调研和思想的大解放,跳出林区看伊春,立足转型看伊春,深化了对林区市情的认识,进而统一了共识,形成了全新的思路定位,即:抢抓《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坚持“保护是根本、发展是首要”原则,做实做精“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这篇文章,实施“培育接续产业、新建工业园区、大力推广招商项目、建设生态林都“四轮驱动”战略,加快“林业经济就地转移、林区工业林外转移”步伐,积极争创全国林区城市经济转型先行先试的典范。在这一思路指引下,拉开了伊春市“三次创业梦”的大幕。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林区大地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枯竭乏力的林业经济正向积蓄潜能的活力城市迈进。从2010年到2012年,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3%和22.5%。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30亿元。伊春市工业区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的生态工业示范基地。
  ———“一木独大”的畸形结构正向多轮驱动的产业体系迈进。摆脱停伐后的阵痛,加快生态主导型产业项目建设,从零起步到两年建成8个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森林食品北药、森林生态旅游、矿产开发及冶金建材为主的3大引擎产业,以木材精深加工、新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为补充的“3+X”产业体系。2012年,全市一、二、三产的比重已调整为34.8∶34.2∶31。
  ———靠山吃饭的落后林区正向幸福和谐的小康新区迈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019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30%和3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9.8亿元,人均住房面积24.38平方米,城镇恩格尔系数37.9%;林都机场建成通航,大山与世界的屏障已然消除。
  ———地处北疆的生态绿土正向宜居宜业的生态宝库迈进。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攀升到86.6%,比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6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3.2公顷,分别是全国、全省的16倍和5.1倍;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361天,达标率达98.9%,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大氧吧”。除林木资源外,绿色食品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储量丰富,伊春正成为宜居创业的最佳福地。
  ———昔日困惑的“红松之乡”正向“四城一都”的品牌目标迈进。擦亮“红松故乡”、“祖国林都”的品牌,抢抓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契机,全市上下干劲十足、士气冲天,正向“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山果酒城”、“中国北方钼城钢城”和“中国森林食品之都”的目标迈进,在实践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征程中演绎着涅瓈勚厣木驶隆?
  转型发展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深入探究伊春转型发展之“谜”,我们不难看到,伊春在全面推进林区经济转型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模式,变“一条腿走路”为“多条腿走路”,积极探索具有黑龙江特点和林区特色的有效做法,走出了一条更加有效率、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找准“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内生点,大力培育接续产业,推动林中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支撑转型。
  坚持“生态保护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找准“两个发展”的内生裂变点,大力培育接续产业,着力构建“3+X”产业体系,实现了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的快速转变。2012年,“3+X”产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3%。
  一是培育林下经济“活血”。坚持树立大资源观,盯住市场下“菜碟”,重点发展适销对路的森林食品北药产业,变“采山”为“种山”,推进林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蓝莓、香菇、黑木耳、北药和红松籽、榛子等特色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收到了“种一亩胜过种十亩”的显著效果,为规模加工打造了“第一车间”。2012年,森林食品北药产业跃升为该市第一大引擎产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以此为带动,全市种、养、加“三位一体”的林下经济和居室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55家,形成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等8个产业链条,催生林下经济户14.5万户;打造知名商标74个,252种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注册的“小兴安岭大森林”、“林都北药”集体商标开创了黑龙江省使用集体商标的先河。
  二是做优矿产经济“壮骨”。坚持“开发一点、保护一面”,把目光由林下、地上拓展到地下,发挥林区金、铁、钼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边开采、边复垦方式,围绕开发“绿色矿山”兴旺产业。目前,由中铁资源集团开发的亚洲最大单体钼矿——铁力鹿鸣钼矿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现已完成投资43亿元,进入试生产阶段。整个选矿、磨矿控制工艺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多个空白,实现生产生活污水的零排放。项目达产后,将年产钼精矿2.25万吨,年均销售收入40亿元。同时,近两年西钢、浩水经过工艺改造升级、产能提升后,钢铁、水泥产能已分别达到400万吨和300万吨,伊春钢铁、钼、水泥“三足鼎立”的矿业开发格局基本形成。
  三是发展旅游经济“强筋”。充分利用森林、冰雪、湿地、界江和地质遗迹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打造“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城,人类最佳旅居地”为目标,努力提升夏季、突破冬季、拓展春秋,加快产业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旅游景区景点119处,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2012年,全市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年接待游客543万人次,成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最快、最热的地区之一。
  四是开发补充经济“丰翼”。在下大力气培育3大引擎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木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清洁能源等补充产业。制定“原木不出市”保护性政策,鼓励支持人造板、家具、小木制品等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推广木材加工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木材精深加工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木材资源的“吃干榨净”。2012年,伊春市木材精深加工实现增加值22.7亿元,增速达16.7%。同时,新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清洁能源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37万千瓦,为形成多元的接续产业提供了支撑。
  培育“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承接点,从无到有建设园区,推动非林工业由散点布局向集约集聚转型。
  找准“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突破点,将工业园区定位为“经济转型载体、工业落地平台”,沿行政版图由南到北,以铁力园区为示范带动,抓两头、带中间,从无到有,在“林外”规划、建设了8个园区,累计入驻企业121户,为“林外工业”集中发展打造了新的“支点”。
  一是“南头”抓铁力产业园区,用实干创优的气魄书写“铁力速度”。把铁力市作为“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试验田和突破点来推进,从2011年起谋划建设铁力产业园区。将省政府确定的省直联系对接部门——省工信委,作为“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主心骨”,从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做起,从“一张白纸”、零点起步干起,打破常规搞建设,借力发力攻难关。通过与省直部门“联姻对接”,长袖善舞,用活、用好省工业行业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优势,在创造发展条件、寻找产业机遇、解决融资难题、谋划产业链等方面实现了逐一突破。在其强有力的协调、支持下,省交通部门帮助建设了连接园区的专线道路———伊绥高速,省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给予了园区建设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园区招商方面,指导推行“异地共建”、“税收互分”模式,鼓励伊春行政区划内的工业项目集中向铁力园区拓展。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总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的铁力产业园区,从立项审批、动工建设到完成“七通一平”、入驻45个项目,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空地崛起、项目林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创造的“铁力速度”开创了黑龙江园区建设速度之最,成为伊春加快转型发展的示范样板。
  二是“北头”沿口岸抓嘉荫产业加工园区,着力构建跨境产业链。借助嘉荫县口岸地缘优势,围绕“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推进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园区,加快实现经济转型的新突破。目前,按照“一区两园、一区两国”布局,以木材精深加工为重点,坚持内外互促联动,鼓励引导企业跨境投资办厂,加快产业化、链条式发展。现境内外园区共入驻企业13户,其中:境内10户、境外3户。2012年,境外园区企业向国内提供各类木材半成品突破8万立方米,实现产值1700多万美元。
  三是“中间”抓6个园区互动发展,放大“铁力模式”示范效应。复制放大铁力园区建设模式,出台多项政策推进行政区划“中间”区域园区建设。采取工业“退城进园”、“整体搬迁”、“规划新建”等方式,两年内启动建设了伊春(翠峦)森林食品工业园区、西林冶金产业园区、友好轻纺工业园区、南岔化工工业园区、南岔汽车工业园区和光明家具创业园区等6个园区,加快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聚,累计入驻光明家具、上海特思克新能源电动车等项目66个。通过推广“铁力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取得了以最小空间获取最大产业潜能、以最少资源获取最多产业裂变的效果。
  打造“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活力点,积极发展林外项目,推动招商引进项目由单纯做加法向加、减法并重转型。
  坚持跳出自身求发展、借力登高快发展,将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推动林区经济加快转型的有效举措,加、减法并用,推动项目建设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注重提高质量和生态效益转变。
  一方面,注重做好“加法”大上产业项目。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项目3年攻坚战”部署,创新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诚招商等方式,掀起了招项目、上项目、建项目的热潮。近3年来,全市新上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71个,总投资额287.8亿元,其中:新上亿元以上项目65个,纳入省级重点推进项目43个。3年新上产业项目总数是前5年的总和,投资总额是前5年总和的2.8倍。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1年前的18.7%提高到目前的43.4%。新上项目中,矿产资源开发及冶金建材、森林食品北药、旅游等三大引擎产业项目的比重占到了52.8%。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产业项目建设二等奖和一等奖。
  另一方面,严格做好“减法”坚守招商底线。把招商引资与调结构、促转型结合起来,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影响,设置保护生态文明为项目招商准入门槛。严把项目“五关”,即:严把环境关,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管投资额多大、利税多高,一律不招;严把投资关,重点工业园区原则上入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不少于亿元;严把用地关,项目投资强度每平方米不能低于2500元,建筑容积率必须符合省级工业园区的用地标准;严把效益关,项目必须有较好的税收或者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严把科技关,重点鼓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两年多来,全市被“五关”卡在门外的项目超过了100个。
  以“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为支撑点,建设生态林都,推动生态建设由短期保护向长期保护转型。
  始终把生态视为转型的“根”和“魂”。两年来,结合全面停止森林主伐的实际,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体系的探索和完善,使森林消大于长的逆向演替趋势实现历史性扭转,近年来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长700万立方米以上。
  一是开展林木资产化、林木资本化运营探索。建立国有林区首个活立木交易市场,使树木不砍伐就能实现价值的货币体现和有偿流转。鼓励各林业局以林木经营权、使用权入股开展林业产业化经营。友好局广川林场以林地资源使用权入股山野果加工项目,现果树基地已达2000亩,山野果饮品产值1000万元,取得了投资商、果农、林场三方受益的成效。委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开展了林业资本化运营课题研究,为林木资本运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二是加快转变林区生产生活方式。以森林管护经营为抓手,重塑林区微观经营基础。重新区划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面积316万公顷,实现了有效管护森林、盘活林下资源、增加职工收入、分流富余人员的“一举四得”。大力推进生态移民、建设无人区,撤并林场45个,减少了山上居民烧柴取暖对森林的破坏。深入开展乱建房、乱开地、乱挖鱼塘等林地“三乱”治理,持续保持严管林的高压态势,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恢复。
  三是积极营造生态保护的深厚氛围。倡导设立东北亚生态论坛,举办了中国环境与健康发展论坛、森林产品博览会、旅游度假地产开发论坛等高层次研讨活动;实行生态建设公开报告制度,每年公开发布《伊春市生态建设报告》;委托中国林科院评估伊春森林和湿地资产价值,公开生态评估结果,创造了浓厚的生态保护氛围和良好舆论环境。
  转型发展的样本借鉴和典型启示
  伊春市的华丽变身和加快转型,是创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科学部署的成功实践。作为林区资源型城市,伊春市加快转型的实践,让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借鉴。
  启示一: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首要前提。思想是个总开关,方向是把金钥匙。林区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和借鉴。要转型,就必须破旧立新,大胆解放思想,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来。王宪魁同志“两个发展”的思想火花,引发了伊春市“转”求“变”的头脑革命,让伊春人突破思想的保守性、思维的陈旧性和思路的局限性,在解放思想中理清了“如何转”的新目标,在解放思想中树立了“加快转”的定位仪。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转型的进度,只有勇于扬起解放思想的风帆,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才能在转型的航程中另辟蹊径,破茧成蝶,发现新的大陆。
  启示二:明晰路径、各方发力,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核心保障。“转型总有路,就看怎么走”。伊春人不甘心躺在国家政策上睡大觉,不求稳守成,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理清、找准符合当地“转型发展”的科学路径,紧紧围绕“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点上”抓园区,“面上”抓产业,“线上”抓项目,用想事、干事、成事的行动,赢得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支持,使奇迹在突破常规中诞生。铁力园区催生的“铁力模式”,正是他们找准路径切入、吸引各方发力的真实缩影和鲜明写照。实践证明,伊春的加快转型,源于他们对十八大“科学发展”的深刻认识,源于对“两个发展”的理解升华,更源于对转型路径的科学梳理和精准把握。
  启示三: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是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破除林区“唯木是图、以木为重”思维,伊春充分挖掘林下、林外资源,合理培育主导产业和补充产业,变“一木独大”为多轮驱动,形成了主次清晰、梯次接续的“3+X”产业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实践证明,林区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只有立足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打造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变单一产业为多元结构,让经济转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启示四:抓实项目、倾情招商,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活力之源。面对全面停伐状况,伊春市吹响“三次创业”号角,以“超常规”的思维和胆略,四季不停抓招商、四面出击抓招商,把确立的“3+X”产业体系具体化,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推进结构调整,以项目优化资源配置,使林区成为政策聚焦、要素涌入、发展升温的热点,构建了“林外发展有园区、林中发展有项目”的良好格局。实践证明,讲“转型”、论“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建设上来;只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用项目建设带动经济转型,才能实现林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升级。
  启示五: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是加快经济转型的科学标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林区解决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四大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伊春市抓住了这一问题的根本,坚持“保护是前提、是首要,发展是核心、是关键”,紧紧围绕“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这个方略,咬定生态不放松,推动发展不懈劲,达到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成功追求。实践证明,林区加快经济转型,只有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发展与保护互融、人与自然和谐”的转型。
  启示六:转型为民、惠及群众,是加快经济转型的坚实根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是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伊春市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把转型的目光最终聚焦到民生领域,在抓好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建好兜底保障安全网,切实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了民生由“解困版”向“舒适版”加速升级,用实际行动向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作了最好的诠释。实践证明,林区转型只有紧抓“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这一主旨,让转型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才能充分调动群众投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赢得转型发展的不断胜利。
  (参与调研的有: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臧毅、金世哲、于山、杨宇)

伊春市为黑龙江林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趟出新路

                            图为伊春鹿鸣钼矿正在加工矿石。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