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顶中介退出只是第一步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21-02-27 22:19
分享到:
红顶中介退出只是第一步  由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分离出的浙江中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挂牌,意味着又一个“红顶中介”退出环评技术服务市场。
  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指出,环境保护部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要求限期完成环评机构脱钩改制,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此后,环境保护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
  根据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明年6月底前完成;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列为最后一批完成。截至3月底,两家部属单位环评机构已完成脱钩工作。
  鉴于以往“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的国内环评乱象,以及社会强烈呼吁环评从政府脱离的民意期待,脱钩方案的出台无疑让环评机构从环保部门脱钩有了切实可行的具体依据。
  据环保部2011年统计,全国环评机构共1162家。在全部环评机构中,事业单位环评机构有576家,其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的有333家。环保部2009年曾抽查环评机构,结果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中,30家出现了质量和管理问题,比例高达四成。
  环评“红顶中介”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环保部门公权私用、见利忘义,为了追逐私利而背离了自身的职责。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的关系暧昧,只是为腐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不是问题的主因。可以设想,如果环保部门的权力不受监督,脱钩后的环评机构即便很专业,做的环评报告再好,到了环保部门的关口还是可能被刁难,最后还是会演变为花钱办证。
  让环评机构和环保部门脱钩,最直接的意义可能是推动环评的专业化,而不是杜绝腐败。或许有人担心,把环评这么重要的事项交给独立机构,将造成更严重的利益输送。
  事实上,环评不过是一种测评报告,是基于事实和法律的理论分析。即便环评报告认为企业可以避免污染,也不代表今后企业在现实生产时,不会出现任何环境问题,不会在执行中被扭曲变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环保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即重视前期的纸上环评,轻视后续的现实监督。企业只要花钱搞定环评,就如同拿到了排污许可证。
  环保部此次通过方案剥离官办环评中介,只是堵住了环保部门等在环评方面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等浅层问题。而从防止污染、厘清国内环评业乱象、提升行业服务质量来看,这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工作要做。
  如加强环评中介及从业人员准入、退出机制建设和落实,破除由于监管不力而导致的环评业服务质量不高问题;强化对地方领导官员执政、执法相关理念的教育,增强环境防治保护意识;研究科学的环境评价机制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出台官员任期资源环保审计制度;加大对环境监管不力现象的问责、处理力度等。
  脱钩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管住环保部门,让公权真正成为监督者、把关者。正如环保部的官员所言,“放权不能放任”。脱钩后的环评机构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环保部门则须清楚定位监管者的角色。(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稿费事宜)
  (叶 斌)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