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洞藏基地。 (本报记者 侯欢真 摄)
日前,由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有限公司举办的“洞藏人生·精耕细琢”首届封坛仪式,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仙人山下举行。400多吨宝洞酱藏品牌酒储存进仙人洞,五年洞藏期满后开坛售卖。
仪式上,20多坛宝洞酱藏酒当众题字封坛,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严茂伦表示,五年洞藏期满,将把题字封坛的洞藏酒进行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助学。中国白酒流通协会、中国白酒洞藏研究会授予宝洞酱藏酒业“中国酱香白酒洞藏基地”、“中国白酒洞藏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
洞藏或成新热点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白酒的消费结构也继续向优质高端白酒转移。中国白酒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绎与沉淀,差异化的产品概念不可或缺。而贵州宝洞酱藏酒业瞄准洞藏文化,将自身定位为中国酱香白酒洞藏基地。
封坛仪式上,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国内知名白酒专家刘员就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酱香白酒表示,优质的酿酒原料、绝佳的酿酒环境及酿酒工艺、良好的贮存环境,三者缺一不可。与常规贮存方式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洞藏能使酒质发生更大飞跃,洞内具有常年恒温、湿度适宜、空气中微生物种类丰富等特点,使洞藏对于原酒的保存和后天的老熟、生香具有独特作用。
被称为“中国酱香白酒洞藏基地”的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仙人洞,洞内常年恒温在17~19℃,湿度80%~90%,具备了“天然冷湿库”的特点,洞中环境对白酒品质升华十分有利,酒品口味将随着存储年份的增加而更醇厚、绵甜。
从现代生物技术角度看,溶洞酿酒是集糖化发酵、酯化等多种生化反应于一体的酿酒过程。而储酒泥坛本身又是多种微生物的载体,是多种微生物固定化培养基,没有半衰期,并且是效果越来越好的生化反应容器。泥坛中繁衍的微生物越多,微生物产生的香味物质也就越多,产出的酒自然也就越好。
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生产和销售洞藏酱香白酒为主,公司计划五年内洞藏酒达到7000吨,2016年开坛销售后,预计第一批洞藏酒开坛后的销售额可达2亿元以上。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的数据表示,在浓香型白酒一统天下的大市场格局下,酱香型白酒的产量只占到1%左右,但是销售额却占到15%,利税更是占到行业的35%。酱香型白酒的高利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酱香型白酒,其中不乏五粮液、泸州老窖这样的白酒大王。
茅台作为酱香型白酒的杰出代表,以“国酒”的地位当仁不让地占据着酱香型白酒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被誉为“中国酒都”的贵州茅台镇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祥地。茅台产出的酒之所以名扬四海,除了炉火纯青的传统酿制技艺外,还得益于茅台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宝洞酱藏酒也得益于此。从原料来源看,宝洞酱藏有机小红高粱种植基地位于遵义市正安县俭坪乡,与茅台酒的原料来源紧邻。种植面积1万余亩,年产量800万斤。小红高粱种植基地背靠巍峨天楼山,前俯美丽芙蓉江,是优质的酿酒用小红高粱品种和种植基地。
从原酒酿造基地看,宝洞酱藏生产基地正位于茅台镇,厂区建于赤水河中游,年产量1000余吨,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无污染。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夏热冬暖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从生产工艺看,宝洞酱藏使用小红高粱和正宗大曲作主要原料,无任何添加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洞藏,五年后出洞开坛。
搭乘白酒振兴快车
白酒作为贵州省传统支柱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白酒产业的政策文件和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如《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贵州白酒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政府促进茅台酒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酒类生产流通管理办法》、《贵州省白酒产业振兴计划》、《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等,制定了明确的白酒产业发展目标以及确立了大力支持品牌白酒企业发展的方向。
此外,贵州提出了加快建立“中国酒都”或“赤水河”地域品牌集群的问题。《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明确提出2009~2015年,重点部署黔北地区、黔中地区、黔南地区3个“贵州白酒”品牌基地,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推动品牌基地建设,年均新增优质白酒生产能力1.5万千升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基地白酒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左右,形成一批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打造5~10个国内知名品牌和10个以上区域性优势品牌,力争30~50户白酒企业纳入“贵州白酒”品牌范畴。
2011年,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贵州政府对贵州白酒业的推动,无疑给贵州宝洞酱藏酒业有限公司此后的发展带来了利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