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搁浅”台企“登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路风 蔡莹莹
阅读坐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2.3.3第三次进入浪潮:被日本开闸放进来的台湾企业
第三章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第四章“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
结论
第三次液晶景气被外部因素———亚洲金融危机所打断,从1997年第四季度起,液晶面板价格节节下跌,甚至低于制造成本,至1998年初跌到谷底。财务负担加重的日本企业似乎失去了勇气,认为产业风险过大,于是缩减投资,除了夏普、日立和鸟取三洋继续对3.5和4代线投资之外,其他日本企业的投资都处于搁浅状态。但这一轮衰退却引来了新的行动者———台湾企业。
那个时候,已经有若干台湾企业在为进入TFT-LCD工业做出努力了,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也在为构建大尺寸TFT-LCD的技术基础而努力。总体上讲,具有半导体工业基础的台湾工业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吸收能力”,只是在高进入壁垒的条件下,台湾企业因缺乏机会以及获取最新技术的途径,而仍然处于门槛之外。
本来日本企业一直拒绝向台湾转让技术,但处于金融危机和液晶衰退期的日本企业感到难以继续像以往那样处心积虑地保护TFT-LCD制造技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韩国的援救让韩元大幅贬值,提高了韩国企业的竞争力,使韩国大规模生产的TFT-LCD价格降低,产品进入台湾市场(台湾拥有一个庞大的电子终端产品代工工业),致使日本企业在台湾的市场份额急剧下跌(同一时期,韩国制造的DRAM也进入了台湾市场)。这种形势迫使包括三菱、东芝、IBM日本、夏普和松下等日本企业都不得不开始本地化生产,转移技术给台湾本土合作伙伴。1998年,日本TFT-LCD厂商面对来势凶猛的韩国竞争者,刻意高调地以把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作为反击。一方面可以收取可观的技术转让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巨大投资上的亏损,而在台湾设立TFT-LCD产线可以弥补日本在产能上的不足。
三菱集团的成员ADI,由于缺乏资金,第一家选择与台湾的中华映管(CPT)合作,援建其3代线,为其培养了很多操作工和工程师。ADI一行动,其他企业都纷纷跟进。那一年,6家台湾企业相继获得日方的技术许可而进入大尺寸TFT-LCD制造,是年被称为“台湾TFT-LCD产业元年”。
中华映管成立于1970年,早在1973年就与美国RCA公司合作开始涉足黑白电视机显像管的生产。它于1998年3月从三菱电机旗下的ADI获得技术转移,引进了第三代TFT面板生产线,1999年5月正式量产大尺寸面板。它是台湾第一家取得日本大尺寸TFT技术的公司。当台湾厂商纷纷争抢日本大尺寸TFT量产技术却始终得不到日商的善意回应时,中华映管顺利取得三菱的首肯,同意大尺寸TFT量产技术的转让,使得日本的技术转移呈现“决堤”之势。
第二个获得日本技术转让的是达基科技。达基是由13个年轻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小组、从母公司明基电通(当时的明基电脑还隶属于宏基集团)独立出来的,成立于1996年8月,曾于1996年11月制成台湾第一片3英寸的等离子面板。当时担任明基总经理的李耀感觉到,虽然等离子的未来市场潜力很大,但等离子面板主要应用于大尺寸电视的市场起飞较慢,反而是在个人电脑领域,桌面监视器等领域的需求较大。以明基生产电脑监视器多年的经验来说,庞大的显像管始终是监视器体积无法变小的主要原因,一个办公桌上只要放上一台CRT监视器,桌面上几乎就仅能放个键盘了,加上重量重到一个人几乎搬不动的地步。因此,从商机和使用需求的角度考虑,发展平板显示是市场的必然趋势。达基于1998年3月中旬和日本IBM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新竹科学园区建设一条3.5代线,但IBM日本自己只有一条3代线,所以双方签约时明确达基新建的3.5代线属于共同开发,而非单方面的技术输出,1999年4月建成,同年7月量产。达基于1999年8月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开工建设第二条生产线(4代线),成为夏普和LG飞利浦之后建成的全球第三条4代线。
联友光电隶属台湾半导体企业联电集团,是台湾TFT-LCD工业的先驱,1990年11月成立,曾于1992年5月开工建设第一条TFT-LCD生产线(1代线),1993年4月试制成功台湾第一片4英寸TFT彩色模组,并于1994年量产。当时的TFT-LCD还属于高级产品,数码相机还没有出现,所以联友生产的4英寸TFT面板主要外销日本,使用在弹子游戏机上。但由于生产良率与成本竞争力比不上日本厂商,因此自1995~1999年连续5年亏损。1998年,松下有意向联友转让大尺寸TFT技术,合作开发3.5代线。但当时却遭到了小股东的质疑,因为联友成立了7、8年也亏损了7、8年。但联友高管仍决定接收技术转让,进入大尺寸面板生产。
2001年,大尺寸TFT-LCD价格狂跌。三星和LG飞利浦试图以“流血竞争”迫使日本和台湾厂商出局。达基和联友也不得不跟进降价,亏损严重。联友的母公司联华电子越来越无法承受亏损,于是联友主动向当时台湾实力最强的达基抛出橄榄枝。2001年3月13日,达基科技与联友光电宣布合并,成立友达光电(AUO),合并企业一跃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TFT-LCD厂商。这个事件当时震撼了台湾业界。完成合并后的友达却面临着液晶衰退期,面板价格每月下降5~10美元,到2001年第4季度,友达库存的面板成品、半成品与原材料库存已高达几亿美元。当时情况非常紧张,但友达仍相当积极地准备扩产。对于TFT-LCD工业来说,不扩充等于宣布自己准备退出市场。面对艰难的环境,友达仍决定咬紧牙关完成因合并而耽搁的4代线建设,这是台湾的第一条4代线。开建后不久,“9·11”事件发生,液晶面板价格跌倒谷底。但1个月后,由于液晶价格几乎跌破可变成本(即制造的原料成本,低于此价格,面板卖出越多亏损越多),刺激了下游市场的需求,整个市场迅速回升,友达的大量库存短时间内得以消化。2001年友达税后亏损达67亿元新台币,但在2002年,盈利达60亿元。但从2002年第二季度开始,面板价格又开始下跌,到第四季度时,几乎所有的台湾面板厂商都在亏损。
瀚宇彩晶是由台湾华新丽华集团和华邦电子共同集资于1998年6月成立的,接受了日本东芝与日立的技术转移,采用AS-IPS广视角面板专利制造技术,一次开建了两条3代线,力攻液晶监视器市场。2004年3月1日6代线动工。
奇美电子(CMO),母公司奇美集团是台湾石化业的大亨,1997年开始经营彩色滤光片,从日本CMK公司购买的一条旧的小型滤光片生产线,属于1代线,经改造后产能为每月35000片,但奇美投入后才发现在台湾几乎找不到可以出货的客户,当时仅有联友光电与元太科技两家生产TFT-LCD面板,但采用的滤光片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奇美很难进入这块市场。奇美的高管几次评估后认为既然没人买,不如干脆自己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奇美必须直接跨入TFT-LCD完整生产线的投资量产。也许就是这个简单的原因,1998年,奇美集团旗下多了两家光电产业公司,其一是生产彩色滤光片的奇美电子,另一家是生产TFT液晶面板的奇晶光电。2000年5月为准备上市,两家公司合并,统一以奇美电子为名,正式走上TFT-LCD面板大厂的道路。(待续)
摘编自《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课题报告
作者: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