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液晶面板工业报告(3)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18-11-26 15:37
分享到:

                               第一章导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路风 蔡莹莹

  技术替代风暴摧毁彩色显像管工业
  当中国彩电工业陷入困境时,平板显示器替代CRT的风暴则迅速摧毁了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立八大彩管厂——咸阳彩虹、北京松下(合资)、深圳赛格三星(合资)、深圳赛格日立(合资)、佛山汤姆逊(合资,并购了东莞的广东显像管厂)、长沙LG(合资)、南京华飞(合资)、上海永新(合资)。但在平板显示器的冲击下,2005年国内彩管行业出现首次行业性亏损,2006年的短暂扭亏被媒体称为是“回光返照”,到2007年则开始走向消亡。
  ——2007年7月19日,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的最后一条生产线停产(加上当年6月30日宣布停产的3条彩管生产线),赛格日立成为八大彩管巨头中率先宣布全面停产的企业。
  ——2007年12月,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倒闭,其母公司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完全退出彩管业务。
  ——2008年8月28日,为消除华飞公司继续亏损的影响,华东科技以2亿多元的价格转让华飞彩管20%的股权。网上有消息说,华飞倒闭已经进入倒计时,破产申请已经通过。2010年1月华飞的办公配套及生产厂房寻求招商合作,大部分厂房已经完全退出彩管生产。
  ——2008年9月北京松下拟定“构造改革”草案,核心内容包括裁掉1000名左右合同工并将6条生产线减少一半。2009年前5个月,生产量减少到500多万只彩管,只有鼎盛时期的一半,亏损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2009年10月,北京松下停产,松下撤出合资,将其持有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京东方。
  ——湖南省最大的合资企业LG曙光,从2008年10月17日开始已陆续关闭多条生产线,到月底公司全面停产。到2009年末开始着手大量裁人,有3000多员工待业在家。
  ——赛格三星董事会在2009年8月31日前全面停止运行CRT生产线。此前,作为国内最主要的玻壳生产商之一,赛格三星每年利润近亿元。但随着平板电视对CRT的逐步替代,CRT订单严重不足。2008年5月14日,赛格三星对外宣布,由于CRT市场的急剧萎缩以及全球彩管企业的结构调整,公司将停止运行所属的CH2池炉及4条生产线。至2009年8月31日,该公司已经全面停止运行CRT生产线。
  于是,在2007年以来的短短三四年时间里,中国花了20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彩色显像管工业就被技术替代风暴所摧毁。尤为需要指出的是合资企业在技术替代过程中的行为:外资先是把其在本国或其他地方原有的彩管生产能力转移到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这是一些中国人产生“国际产业转移”幻觉的原因),继而在CRT市场全面萎缩的情况下撤资而退,从未在新型显示技术方面做过任何努力,留下的只是废弃的厂房和下岗职工。例如,深圳赛格三星的中方高管们早在2003年就意识到CRT市场会被替代,便希望从合资韩方的三星康宁引进TFT玻璃基板技术,但被拒绝。三星后来在大陆建液晶模组生产线时选择单独设立公司,也没有和赛格三星合作。但是,当三星关闭了在新加坡的CRT工厂后,考虑到CRT还有需求,就把三星的全球CRT业务全部收缩到深圳赛格三星,直到拧干了毛巾的最后一滴水后撤资了事。
  深圳市一位平板显示专家表示:“那时大家都想以市场换技术,认为让出了市场,技术肯定进来,但实际上我们缺乏一种制度和环境去把技术消化吸收,发展到后来,合资公司的核心部门也被外资公司控制,中方人员始终进不去。”当然,像松下这样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著名公司会采取更加体面的做法——在撤资之后,松下提出与京东方在北京松下原厂址立了一个纪念碑,告诉后人双方曾经在此合资过,但也不过如此。无怪乎在中国的“八大彩管厂”中,惟一在新型显示器领域做出努力的企业恰恰是没有合资的彩虹集团。
摘编自《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课题报告

作者:曹雅丽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