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TFT-LCD工业急于谋求大陆市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路风 蔡莹莹
阅读坐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激荡的TFT-LCD工业史
第三章 比勇气更重要的是“惶恐”:京东方的液晶历程
第四章 “液晶热”与政府能力: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中国TFT-LCD工业的发展4.2.4对待台湾工业的战略原则
结论
从全球的视角看,台湾TFT-LCD工业尽管规模很大,但在日韩台“铁三角”中却是最弱势的一方,原因是台湾不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拥有来自本土庞大下游产业(拥有诸如计算机和电视机这样的品牌终端产品)的需求,必须仰赖日韩的采购。在日本,由于存在索尼、三洋、日立、东芝、松下、夏普等品牌终端产品生产商的巨大需求,所以其面板业处于产能不足的状态,经常需要采购韩国和台湾产的面板。在韩国,三星和LG这两个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商同时也是消费面板终端产品的生产商,它们在向诸如中国厂商、索尼、飞利浦以及其他企业出售面板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低端产品”适当采购部分台湾的面板,以平衡综合“成本”。因此,日本和韩国的TFT-LCD工业有很强的“自己消化”能力(日韩企业一直利用自己掌握液晶面板的优势在品牌彩电市场上压制中国彩电工业)。相比之下,台湾企业生产的面板不得不主要依赖缺乏保障的外销市场。
台湾产业的上述弱点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在全球需求不振的情况下,2008年8月,索尼、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取消了此前对台湾面板的订单,改为自己供货。这种在危机下的“正常”反应对台湾液晶面板产业来说却是“雪上加霜”,导致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开工率最低曾降至四成,几乎濒临“死亡”线,只是中国大陆对液晶面板的巨大需求才救了台湾企业的急。2009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市场消化了台湾三分之一以上的液晶面板产出。各方都预测大陆市场对于液晶面板的需求会继续增长,这是台湾TFT-LCD工业急于谋求在中国大陆市场地位的根本原因。
台湾方面缺乏市场保障,而大陆方面又缺少供应保障,这种看上去似乎可以“互补”的关系,使某些人以为,通过给予台湾液晶面板工业以优惠可以赢得合作。2009年上半年,大陆彩电企业对台湾液晶面板下了44亿美元的大单。但令人意外的是,缓过气来的台湾液晶面板业反而加入了日韩的价格同盟,优先供应日韩而没有增加对大陆的供应,从而导致大陆彩电工业从第二季度起再次遭遇液晶面板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困境。
多年来,台湾的电子工业因掌握上游核心技术而对大陆处于优势地位。当液晶面板成为大陆彩电工业发展的瓶颈时,台湾一直严禁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设厂。即使是在最近迫于形势而有所“松动”的情况下,也仍然规定台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投资建厂需要接受专案审查并遵循“N+1”或“N+2”的原则。
随着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优势地位有所削弱,台湾企业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力图维持其产业优势。其实,台湾液晶面板业甚至直到2009年下半年还在游说大陆有关部门,劝说大陆方面不必再自行发展液晶面板工业,只需利用台湾的生产能力就可以互惠。很明显,无论是严禁台湾半导体和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投资建厂,还是力图得到零关税待遇,台湾企业希望保持与大陆之间的“垂直分工”格局,即台湾工业控制附加值高的上游核心技术,而大陆的终端制造业则提供市场。
(待续)
摘编自《战略与能力———把握中国液晶面板工业的机会》课题报告
作者: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