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姜正涛:一个男人的“穿针引线”梦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5-31 16:0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肖相波
  纺织行业的纬编工在古代被称作“织娘”,因为它整天以针、线为伴,所以从事这一行业的大都是心灵手巧的女工。但是,在青岛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男纬编工的技术一点不比女纬编工差,有几位更是在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姜正涛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2年,姜正涛高中毕业后进入即发集团做起了纬编工这一职业,今年34岁的他,像个大男孩一样略显羞涩,坐在会议室里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要么以沉默应对,要么是极为简单几句描述,所谓隔行如隔山,不了解这一行业的记者们也听得是一头雾水,不得已将他请到生产车间边演示边采访,细如发丝的棉线在姜正涛的双手间行云流水般地穿梭,从接线头、挂纱、到装针、找疵点,一项项技术的展示才让大家看到了一位技术高超的纺织行业工匠。
  “笨鸟先飞”苦练内功
  据姜正涛介绍,当纬编工需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里需要照看4~5台织机,及时将断线头接起来,还得通过观察布面的疵点确定坏针的位置并及时更换。每一台织机有90个喂纱器,2000~3000枚织针,“干这个工作就是非常熬眼”姜正涛说,“在车间里,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看不到比发丝还细的棉线,同时还得隔着玻璃时刻观察布面上的疵点,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得持续12个小时,可想其对眼睛的压力。”
  刚进厂时,姜正涛从学徒工开始学习,因为刚接触,“笨手笨脚”地出过不少问题,但他“笨鸟先飞”,每天早早的来到公司苦练基本功,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家里后,仔细总结当天学过的内容,慢慢地从挂纱、接线头、接尾纱、辨认纱支、下布、清扫卫生到换针、挂料、看布面,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操作2台织机到操作4~5台织机,从学徒工成长为一名熟练的纬编工。
  在他从事纬编工的这段时间里,每年的质量指标都达到99.8%以上,质量、产量都高于全厂平均值,他敬业爱岗,刻苦钻研,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他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也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2006年还被集团公司授予“集团标兵”荣誉称号。
  技术比武崭露头角
  在实际工作中姜正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操作本领,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并且多次参加公司、集团举行的“技术比武”活动,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被推荐代表公司参加更高层次的技能大赛。
  自2009年开始,姜正涛参加了即墨市三届职工技能大赛,取得了纬编工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即墨市“创新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1年,在参加山东省针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中,姜正涛获得总成绩第五名、优秀奖、单项成绩第二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山东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4年在全国纺织行业“佰源杯”纬编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12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5年4月被授予“山东省纺织工业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多快好省攻坚克难
  姜正涛现在的接线头、装针、挂纱等技术已经非常娴熟,就拿装针来说,一般的工人一次可以装10来枚,而他可以同时装20枚左右,仅需要不到10秒钟。在布匹生产的废品量上,姜正涛也是最少的,每年的废布量仅有10~20公斤,而一般的工人每年产生的废布能达到100多公斤。
  目前,姜正涛已经开始将工作中心转移到技术难题的攻克上了,平时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做试验,与其他人讨论解决生产中的新难题,追求“多快好省”的生产目标。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新职工的不断增加,姜正涛还担负起了薪火相传的任务。每次培训新职工他都会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名工人,反复解说、反复操作演示,直到新职工完全明白为止。他经常讲,每一名新职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因为他们都是即发大家庭中的一员,经他培训过的新职工有20多人,现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