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曾有过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故事?在你的脑海里,是否还存储过海外华人登上“哈尔滨”
舰———当代中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时泪流满面的场景?或许你曾经乘坐过连通海南的粤海铁路的火车,或许你正期望着在2008年置身于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之中为健儿喝彩……江南造船厂,一个朴素的名字,将这一件件了不起的故事联系在了一起。
在水声潺潺的黄浦江畔,江南造船厂———今天的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这里。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在它诞生至今一百四十多年的漫漫长路中,它的名字始终与中国工业紧密相关。
旧江南孕育近现代民族工业
A、2月的上海,乍暖还寒。在江南造船厂的码头边,一艘代表着当今世界造船最高技术水平的化学品船已经整装待发,不久之后就将交付国外船东。
站在船头,江南造船厂可一望而尽收。船台上、码头边、船坞旁,工人们穿梭其间异常繁忙。江南造船厂似乎总有造不完的船,一条接着一条,船舶的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如今的江南造船厂,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造船企业,年造船能力达80万吨,出口创汇进入全国进出口总额500强和出口总额200强,拥有船台4座,船坞4座,以及国内最大的新型焊装加工车间,总资产近60亿元,固定资产净值23亿元。
与江南造船厂强大制造能力相匹配的是它高超的设计能力。若非码头水深有限,江南造船厂可以设计、建造除豪华游轮外几乎所有类型的船舶。
论企业规模,江南造船厂算不上最大;论经济效益,江南造船厂也不是最好的。但回顾历史,人们就会发现,江南造船厂是为中国国防事业以及经济建设书写最多“第一”的企业之一。越是走近江南造船厂,就越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在这里,人们不仅会感受到一家现代化企业的蓬勃朝气,同时更会触摸到厚重的历史,体会到一种伴随着苦难与励志的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精神。走在江南造船厂里,周遭林立着的为数众多的、不同历史年代的古旧建筑,就是在无言地述说着中国民族工业起落兴衰与发奋进取。
江南造船厂的名字最初叫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的诞生,孕育了近现代中国民族工业,更谱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华章。因为这家于1865年,由时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创办的企业,创立的初衷就是希望借此能够迅速摆脱军事工业对国外的依赖,重树大国尊严。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感受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带来的震惊与屈辱之后,这或许是清朝末期中国发出的最无奈而又最迫切的呼声。
江南造船厂没有辱没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历史大概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从1865~1949年的84年为第一个时期,称为旧江南,历经清王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统治等几个阶段。
在旧江南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完备的工业和科研体系,因此当时的江南造船厂不得不一切从头开始,由此也成就了江南历史上许多的“中国第一”。
1868年,江南造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恬吉”号;1875年,又建成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1920年,江南造船厂为美国政府承造的万吨级运输舰第一艘“官府”(Mandarin)号下水,这是中国制造的首条万吨舰船;而1946年建造的“民铎”号,则是中国第一条全电焊工艺建造的船舶。
军舰之外,江南造船厂还生产了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等超脱了原始痕迹的现代意义上的武器。围绕枪炮制造,工厂先后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磅无烟火药,并且以6万余磅年产量,建立了当时规模庞大的近代火药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造船厂还把目光从陆地和海洋指向蓝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江南造船厂建筑厂房,添购机器,专门研究制造飞机,制成“江鹤”号、“江凤”号两架侦察机,这两架侦察机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舰载飞机。
江南造船厂的意义,实际上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满足中国军事工业的需要,它的存在与发展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
新江南自主创新成就多项第一
B、进入新江南时期,江南造船厂的发展更是一飞冲天。新中国成立以来,江南造船厂陆续建造了大量的军舰及民用船舶,为中国国防以及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江南造船厂在为海军批量建造50吨炮艇的同时,还建造了大批50吨军用运输船和装水船。这是工厂这一时期的主要产品之一,连续生产了14年。这期间,建国后第一艘大型长江客货轮“民众”号、航行于我国北方沿海各港口间的客货船“民主10号”、“民主11号”以及建国后最大的一艘海轮“和平28号”等一大批民用船舶相继下水并航行在国内各条航线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造船厂成就还在继续。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远洋货轮运输业主要依靠向国外租船,因此建造我国自行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轮显得尤为迫切。这一项目也被国家列入十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江南造船厂凭借着一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为我国建造了第一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洋万吨轮“东风”轮。
建造我国自己的万吨轮是时代赋予造船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心愿。江南造船厂的工人们围绕“东风”万吨轮的建造,实现了300余项重大技术革新,改进设计和工艺180多项,大大提高了造船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特别是在进入船体装配之前,工程技术人员参阅了数百份图纸资料,研究学习新的造船装配方法,创造性地采用三岛式建造法,使得造船装配速度加快了50%,船台实际工作日仅45天。1960年4月15日,在万众瞩目中,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主要设备由国内配套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胜利下水。“东风”轮的建造成功,是我国造船工业的一次战略突破,它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林林总总的无数“第一”当中,还有两种产品不能被忘记,也不可能被忘记。那就是出自江南造船厂的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和“远望”系列科考船。
位于上海闵行开发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宽大厂房里,巍然耸立着一个钢铁巨人,它身高23.65米,体重12000吨。不错,它就是闻名全国的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由于力大无比,它能轻松地锻造几十吨重的高级合金钢或是两三百吨重的普通钢锭。这台万吨水压机,为中国的电力、冶金、化工、重型机械以及国防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历史阶段。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加快,重工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缺少大型水压机,当时中国机械工业所需要的大型锻件只能依赖进口,而世界上拥有万吨级水压机的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复杂的国际形势与环境,落后的国内设计和制造能力,使得制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万吨水压机,既是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迫在眉睫的任务,却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何有关信息都被外国封锁着,中国的制造者们没有一张图纸或是资料可以依据。一穷二白,是摆在中国制造者面前严酷的现实,但绝不是他们退缩放弃的理由,更没有动摇他们制造出万吨水压机的决心。
以总设计师沈鸿、副总设计师林宗棠为首的设计技术人员,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拥有水压机的企业,在日以继夜的工作之后,在分析解剖了相当数量的中小型水压机之后,他们硬是通过一堆橡皮泥、纸板、木片,勾画出了万吨水压机的设计方案。
中国制造的万吨水压机,是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奇迹,是他们用聪明才智在世界装备制造业史册中书写的最浓墨重彩的传奇一笔。之所以说万吨水压机在中国重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那是因为它成就了一大批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工业制造技术水平的中国工程师,为中国工业未来发展奠定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更意味着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在中国船舶建造史上,“远望”号系列船舶的建造无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页。
“远望”号系列船舶建造工程代号为718工程,主要是瞄准并争取赶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制以两艘主测量船为首的五型12艘船,其中三型5船由江南造船厂承造。
“远望”1号、2号航天测量船,“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后改为“远望4号”)以及“J302”、“J121”打捞救生艇这三型5船的浩大工程,要在同一时间内集中研制、总装,而且要按时交船,这在江南造船厂的造船史上是空前的。
“远望1”、“远望2”号是以毛泽东手书、叶剑英诗名“远望”为船名,1976年投料开工,1979年12月底完工交船。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主测量船,全长190米,型宽22.6米,满载排水量24000吨,平均航速18节。船上使用的电力相当于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日常生活用电量。它汇集了当时中国测量、通讯、航海、气象等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最尖端成就,代表了中国70年代船舶和电子工业的技术水平,被誉为“海上科学城”。
“向阳红10号”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兼远洋通讯船,1975年8月正式开工建造,1976年4月下水。该船长156.1米,宽20.6米,型深11.5米,吃水6.8米,最大排水量13700吨,最大航速20节。
1980年5月18日,“远望”1号、2号和“向阳红10号”远航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圆满完成了配合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试验任务。“向阳红10号”等船还于1985年战胜12级以上的特大风浪、气旋和冰雪,胜利完成了南极长城站的建站任务。这些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的现代远洋特种船舶,凝结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也使江南造船厂这一百年老厂不断地焕发着青春。
江南“长兴”自强不息塑企业魂魄
C、历数江南造船厂创造的数项“中国第一”;回首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之路,葛洲坝2号船闸、宝钢“2030”冷轧机、宝钢200米钢烟囱铁塔、秦皇岛煤码头第三期工程、直径11.3米盾构掘进机、100吨门座式起重机、北京天文台圆顶、上海大剧院钢屋架、上海8万人体育场屋盖钢结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屋架钢结构、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塔楼钢结构、琼州海峡火车渡轮、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的钢结构……无数重大项目中刻印下江南造船厂的铭牌,从船舶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江南人的身影。
在造船行业里,舰船监造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苦的工作。监造师不仅需要了解整条船的建造过程,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能够迅速协调造船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胜任这份工作,必须要有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
对于船舶监造师戈长来说,几天几夜不睡觉是家常便饭,而厚厚的皮鞋由于磨损过多平均两三月就要更换一双。
在江南造船厂,像戈长这样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做着贡献。这里曾经诞生了无数个劳动模范,但江南造船厂的每一名员工都不平凡。因为正是有了他们辛勤的工作,江南造船厂才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历史。江南人,你们的动力何在,你们的执着又是为了什么?
陈金海,江南造船厂监事会主席。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沉思了片刻。此时的他应该是在脑海中找寻着那一段段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南造船厂的普通干货船开发和建造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为美、德、挪、加等国建造了几十艘,该船型为江南造船厂带来的无论效益还是影响都有目共睹。但江南造船厂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毅然将自己的未来捆绑在了高附加值、高科技船舶的建造上。创新,意味着发展,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气,迎接更大的挑战。
2000年,国际经济大环境波谲云诡,世界造船市场的形势也严峻异常。船市不景气,船东借口质量问题要求推迟交船期的事时有发生。当时,江南造船厂的大型液化气船、自卸船、高速无舱口盖集装箱船、巴拿马型散货船等7型14艘船建造都已分别展开,但是尚有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而且每艘船的交付期日益临近,有的甚至迫在眉睫。
即使交船推迟一天,那么企业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在时任董事长陈金海的带领下,江南造船厂的员工顶着巨大压力,义无返顾地走进车间,登上了船台。
这期间,多少人把铺盖搬到了船舱里,日以继夜的工作;多少人撇下自己的家,随船出海试航;又有多少人隐瞒自己的病情,坚守着岗位。全心投入,全力拼搏,江南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所有难题,保障了船舶质量和交付期。此时此刻,无数江南人热血沸腾,泪如雨下,他们收获了幸福,更收获了船东们的敬佩……
“支撑我们的,应该是一种精神,那种自强不息不服输的精神。”陈金海在短暂的沉思后坚定地说,“这种精神是几代江南人共同积累的财富,共同奋斗的结晶。我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江南造船厂不会走到今天,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江南造船厂也不可能创造无数的成绩。我们的执着也正是为了延续这样一种精神”。
站在江南造船厂高高的船台上环顾远望,江流滚滚,天云浩荡。不久之后,江南造船厂即将搬迁至位于上海东部的长兴岛。那里,海更阔,水更深,那里将是江南造船厂搏击风云,创造崭新历史的又一片新天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南人就开始谋划21世纪的新江南,描绘着“再造新江南”的宏伟蓝图———新江南将会成为国内最大、世界一流的造船企业。
2002年11月,江南造船厂母公司中船集团提出了努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的“五三一”的奋斗目标,即在2005年、2010年分别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加快发展,争取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到2015年,努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003年7月24日,中船集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就上海地区船厂布局调整的有关问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其中明确提出,上海市近期在长兴岛安排8公里岸线,用于中船集团系统内黄浦江沿岸船厂调整搬迁。作为中船集团骨干企业之一,江南造船厂也在搬迁之内。
见证了江南辉煌业绩的黄浦江,由于它的江面和水深条件所限,已不能满足江南人的胃口和希冀。江南人希望充分利用国家的产业政策、浦江两岸开发和上海申博成功的机遇,按照中船集团的统一部署,冲出黄浦江,走向长江口,以更大的气魄描绘更宏伟的蓝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大型造船总装企业。
在上海长兴岛上规划建设的大型造船基地,具有8000米岸线,将拥有7个大坞,年造船能力可望达到1200万吨。按照“为新厂提供新船型、为新厂规划提高基础数据”的指导思想,可对17.5万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30万吨级VL鄄CC油轮、92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14700立方级球罐、薄膜型LNG船等超大型、先进型船型进行预研开发和技术储备。这意味着江南造船厂即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
今天,长兴造船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其中造船基地围堤吹填工程已于2004年11月竣工。2004年8月,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建材码头轰然打下第一桩,之后长兴工程9号舾装码头,通道坞内外闸首以及注水坞、浮箱平台等工程相继开工。
“江南长兴”,这是国家与民族对江南人的殷切期望,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江南人的未来在长兴,江南人的希望也在长兴。长兴基地必将成为江南造船厂的“第二起跑线”,新一代江南人要在这里扬帆起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