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主办、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安全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创建活动推进会,近日在京召开,138家企业的180余名代表相聚一处,共同研究、一起推进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创建活动,强化创建单位对该活动的认识,汇总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广创建经验、掌握创建方法。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委副主任委员许振超,中共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著名班组长白国周到会与大家交流。同时中华全国总工会、国资委以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的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
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好,但通常是多次做好,很难把事情一次做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班组委名誉主任委员梁小虹在会上如是说。尤其是在企业安全生产方面,注重过程管理,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不留任何缺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使员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梁小虹介绍了全国第一个以院士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余梦伦班组”的经验,该班组一直秉承“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工作信条,将安全管理标准化细分到了工作的每个步骤。该班组的主要做法是,班组管理规范化,将安全管理制度化;识别安全风险,提高员工意识;加强进(靶)场前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意识到位。
“余梦伦班组”是典型的科研设计型班组,其日常工作为设计运载火箭及战略型导弹的总体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安全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岗位不同,该班组还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岗位安全告知书,就是在班组管理中的一个创新,这也成为加强安全意识的有力保障,而且不仅仅在航天企业,也为其他企业在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参考。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班组的建设上亦是如此。新型的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不仅能在工作中提高效率同时能进一步让生产变得安全。正如白国周在会上所说:“过去煤矿的要求是高兴上班,平安回家,现在则是让员工平安上班,健康回家。”
班组作为企业中的基层单位,如同身体的细胞,看似微小其关键性却是不容小觑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是企业能保证每个班组都能规范工作,安全生产,健康上班,那么一个企业的安全健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时班组作为企业的基础单元,也是与员工关联十分紧密的组织,不仅在日常生产安全中给予员工保证,在技能技术上也同样使得员工日有所进。如山东电动公司枣庄供电公司,开展班组“大讲堂”活动,将技术技能,事故分析等以案例的方式,由班组内成员轮流作为讲师进行学习,促进员工整体职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创建活动自今年4月19日启动后不久发现,部分企业对创建活动认识不够,有人甚至提出疑问,我们企业都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了,我们班组还用再参加创建活动吗?
本次会就是想排除这样的疑问:企业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企业的班组未必就是安全管理标准化班组,最近一些企业事故频发的事实证明,如果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只是纸面化、形式化和一阵风,那么,企业就会保证不出事故。
会上还发布了“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创建活动管理平台”和“企业班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系统软件,用于该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根据试点企业报名情况和企业需求,协会班组委将在第四季度进行创建活动指导教练培训和班组长培训,着力提升班组长的五种安全管理能力,即:事故超前预防能力、遇事紧急处置能力、安全学习实践指导能力、现场指挥能力及创建班组安全屋的能力。通过培训,力求让班组长们熟练掌握“班组安全屋5831标准化模式”,规范班组安全管理的五项基础,建好班组安全建设的八大支柱,强化制度管理的三方面支撑,达到三违为零的一个目标。
把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到班组,职工要看得见;把重心下沉到班组,职工要有体验;把安全管理标准落地在班组,职工要真正执行,让标准确保职工安全。
本次会议旨在以基层班组的成功经验交流为主,以典型为示范,推动班组在企业内的创建。将企业的管理中心下放到基层,实现精益化管理,确保企业员工的健康安全工作。
采访手记
许振超的思考
许振超是一位桥吊作业者,以一手绝活儿的精准作业能力,让全世界同行为其喝彩。百度搜索许振超:就职于中国青岛港桥吊作业队,他的工作保证了青岛港的吞吐作业量,是这个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的一张“王牌”。
这样一位普通的码头工人,创造了无声响操作法、一钩准、一钩净等神奇作业方法。用他的杰出劳动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和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第一代道德模范……甚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然而,这位惟一来自基层的布衣常委,让人备感深刻的却是他的思考。这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他的创新来自于思考,然而他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工作。
作为普通劳动者,获得今天的荣誉并为巨大光环所围绕,许振超说,我是一个“漏网者”。他说,我知道在基层其实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劳动者,他们多少年来一直这样工作、干活,大多数人默默无闻。而我比其他人幸运,站在了人前。但是我非常担心,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有多少人愿意像我们这样,做我们这样的工作呢?许振超说,对于扎根基层、奉献于普通劳动,他表示从现实来看,可以说后继乏人。
30多年的桥吊作业经验,许振超表达了对中国国产设备、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的担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说,我的能力是让经常需要维修的国产设备给逼出来的。经常发生的故障,让码头工人们练就了一手手绝活儿,在青岛港,最令许振超们自豪地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有能力自己排除。这样一来二去,久而久之,许振超的技艺水平提高了。许振超说,其实大多数情形下,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很多设备可以不出差错,本来是一定能做好,而且能做到很好。但是目前的状态,让这位老劳模很不愉快。他说,对待工作,有句话叫做态度比能力更重要。这话我认同,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明明能做得很好、更好,但是很多人觉得凑合着就可以了,不用再费力气做得更好了。
有人说,德国人制造的是工艺品,传世。日本人制造的是工业品,性价比合理,适用。而我们国人的制造实在不好说,同样的产品,有时候还可以用,有时候凑合着对付。还有一些时候就不知道能用多久,根本就是凑合了。
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今天的局面,许振超思考着说,其实可以从很多行业作为突破,比如航天事业等。
(李涛)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