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原奶价格大幅下滑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河北、山东和内蒙古等地再现大范围奶农倒奶事件。与此同时,荷高、欧德堡、德运、多鲜美等洋品牌大举入侵中国常温奶市场,恒天然、雅培等国际乳业巨头也纷纷在我国布局奶源基地建设,谋划布局乳制品加工。一时间,我国乳业硝烟四起,产业发展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乳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将会对我国乳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应当如何有效应对以确保产业安全?就这些问题,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提出“多管齐下,稳定原奶生产;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重塑消费者信心”等建议。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我国乳品市场需求逐步释放,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在促进国内乳业发展的同时,也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中国乳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是供需缺口大,进口基粉持续大幅增长。
长期以来,受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和原奶生产能力不足的影响,我国原奶供需之间一直存在较大缺口,需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2013年,我国原奶供求缺口高达400万吨,全年共进口干乳制品139.7万吨,同比增长33.9%,进口奶粉和乳清粉分别为85.4万吨和43.3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49.2%和14.7%。2014年2月以来,受国际原奶市场产能过剩和欧盟牛奶配额制度即将在2015年4月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原奶价格大幅跳水,全球原奶平均价格由2013年的0.49美元/千克跌至2014年6月的0.44美元/千克。受此影响,国际乳品价格不断下滑。为降低成本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乳品加工企业大量进口基粉,2014年1~9月,包括常温奶和乳粉在内,国内乳品进口已高达149.86万吨,致使国产原奶需求大幅下降,价格持续走低,直接导致奶农倒奶事件的发生。
第二是洋品牌常温奶的大举入侵,我国常温奶品市场受冲击。
常温奶一直是我国乳制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国产品牌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国际乳企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但近年来,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全球原奶产能过剩以及对中国乳品市场前景乐观判断等因素影响,荷高、欧德堡、德运、多鲜美等洋品牌,纷纷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大举入侵中国常温奶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30多个国家近百种品牌的液态奶进入我国市场,增长势头强劲,2010年~2013年间,我国常温奶进口量由1.59万吨快速增长至19.5万吨,4年增长了11倍。未来,随着来自新西兰乳制品关税的进一步下降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洋品牌常温奶的高速进口难以避免,国内常温奶生产企业将面临着国际乳企巨头的挑战。
显然,洋品牌常温奶的大举入侵和井喷式发展,将对我国常温奶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一方面,面对洋品牌常温奶的进入,国内乳品企业既准备不足又反应过度,部分企业对洋品牌的进入不以为然,而更多企业则简单地以低价策略应对。价格战的再度打响,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常温奶市场再次硝烟四起,市场波动加剧。另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等乳品质量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乳品的信心受挫,洋品牌常温奶则凭借其强大的品牌营销能力和良好口碑,快速抢占国内常温奶中高端市场,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全线溃败的情景有可能会再度上演。
第三是外资涉足中国奶源基地建设。
近年来,在国内乳企纷纷布局海外的同时,外资也正悄然进入中国奶源基地建设。早在2012年,雀巢乳业就开始不断加码乳业上游环节,计划五年内投资25亿元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建设奶源基地。2013年9月,外资巨头KKR基金、鼎晖投资和现代牧业投资1.4亿美元,拟在山东省商河县建立两个大型乳业牧场。2014年2月,光明乳业子公司荷斯坦牧业以现金增资的方式引入亚洲私募股权基金RRJ,双方商定将进一步扩大自有奶源的建设。7月由三井住友银行、路易达孚参股的中国圣牧在香港完成IPO,共募集资金13亿元用于新牧场建设、奶牛收购和扩充生产设备。与此同时,恒天然与雅培计划共同出资3亿美元,建设5家牧场的奶牛养殖基地,恒天然计划于2020年前在中国建设30个自由牧场,实现在中国的乳业供应链整合。当前,外资已全面进入我国奶源基地建设。
外资进入我国奶源基地建设,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中国乳品市场,将通过前期的奶源基地建设,为其后期的生产布局做准备,实现洋品牌乳品的本土化生产。这将对我国乳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冲击。
第四是市场空间和奶源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一方面,随着进口乳品在我国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国际原奶价格波动对我国奶源安全的冲击加剧。2013年,进口乳制品已占到国内乳品销售收入的15.6%,尤其是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市场,国际品牌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中高端市场。全球原奶过剩和价格下滑,使得国际乳业巨头纷纷下调产品价格,扩展海外营销,给我国乳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调价格、寻找海外低价优质奶源和控制产量成为国内乳品企业的重要手段,而这些最终传导至原奶生产环节,导致国内原奶价格下滑和减产。
国外乳品的大量进口挤占了国内乳品企业的发展空间,国内乳业生产增速明显趋缓。2009年~2011年期间,我国乳品产量平均增速为12.7%,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8.1%和5.2%,2014年1~11月乳制品产量同比下降0.26%。随着国际原奶价格的进一步走低,低价乳品的大量进口,未来我国乳品生产增速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国以养殖小区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使得养殖成本高,原奶品质相对较低,价格却高于国际市场。2013年,我国原奶平均收购价为3.62元/千克,而同期国际原奶均价为0.49美元/千克,约合人民币3.08元/千克。国内外原奶价格倒挂刺激了国际低价乳粉大量进入,面对低价原奶的冲击,国内养殖场户几乎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市场份额被大幅挤压。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饲草料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当养殖场户难以承受原奶价格下跌的损失时,只好倒奶杀牛。因为奶牛泌乳挤奶形成生产力的周期约为2年,大规模的倒奶杀牛使我国原奶生产能力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极易形成“奶荒-价格提升-养殖数量提升-价格下降-倒奶杀牛-奶荒”的恶性循环。而且随着奶牛养殖比较收益的下降,许多农户退出后并未重新进入,如何确保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品质稳定奶源,减少对国际市场依赖,避免“大豆危机”的重演,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应对措施与建议
当前我国乳业发展面临的这些挑战,应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研究和解决此问题对于确保我国乳业产业安全,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稳定原奶生产。一是继续深入推进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当前奶牛养殖小区模式难以有效提升原奶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弊端日益凸显。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推进奶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企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多方参与,推进现有的奶牛养殖小区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过渡,不断提高原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原奶品质。二是理顺乳品企业和养殖场户间的利益关系。协调乳品企业和养殖场户间确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奶农倒奶杀牛事件的周期性发作。同时,适当照顾奶牛养殖场户的利益,从长期战略的眼光出发,确保国内市场稳定的原奶供给。三是积极应对外资进入我国奶源生产环节。通过品种改良、综合技术配套、科学饲养等手段,提高我国原奶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同时,进一步规范国际乳业巨头的生产行为,逐步取消其超国民待遇。四是密切关注国际原奶市场的产量和价格变化,建立原奶价格预警机制,提前防范,最大限度的降低国际市场对我国原奶生产的冲击。
其次要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一是加强对进口乳品的监管。全面实施境外乳品企业注册,探索建立进口注册的“前置监管”措施和口岸查验手段的结合应用,加强抽检的批次和频率。同时,制定海外乳品企业的质量信用评价标准,规范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对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企业纪录在案,适时向全社会发布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二是针对当前国内常温奶市场低价竞争的乱局,继续深入推进乳品企业的兼并重组。在对安全生产无保障、生产技术落后的小企业进行淘汰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型骨干性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形式地兼并重组和行业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重点区域集中,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再次要重塑消费信心。一是加强乳制品企业内部安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防范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变事后危机攻关为事前的安全防范。当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后,企业应以负责任的态度的面对消费者、政府和社会,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赔偿损失。二是当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时,相关监管部门应迅速做好善后处理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全社会公布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政府公信力。三是加强对乳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奶牛养殖场、乳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等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有利于消费者信心重建的良好氛围。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