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中国—上合绿色产业平台启动 打造资源循环国际合作新范式

©原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04 09:17
分享到:

2025年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以下简称“绿色产业平台”)在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启动。这一平台以“深化对话沟通、推动务实合作、强化标准对接”为核心功能,聚焦可再生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七大领域,旨在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上合方案”。

中国资源循环智库30人论坛发起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于今表示,绿色产业平台与智库产业集群深度协同,不仅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更为全球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上合方案”。今年2月举办的“2025中国资源循环智库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资源循环智库三十人论坛”核心成果与平台战略方向高度契合,与智库产业集群形成“实践—研究—政策”的闭环协同,将推动区域产业链韧性提升,并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经验。

战略协同:破解绿色产业“碎片化”困局

绿色产业平台通过实体项目与智库研究“双轮驱动”,构建覆盖技术、标准、人才的全链条合作机制。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平台以再生资源跨境流通、绿色能源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为抓手,推动区域分工协作。例如,巴基斯坦拉沙卡伊特别经济区依托平台引入光伏组件生产、储能设备制造等环节,形成“绿色能源+绿色农牧”产业生态。智库产业集群(如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则通过“城市矿产”开发模式研究,为废钢、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战略指引,破解上合国家绿色产业“碎片化”痛点。

在技术创新领域,平台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发展和合作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成员国技术需求,如光伏组件拆解、动力电池回收等瓶颈。智库产业集群联合企业研发“物理破碎+化学提纯”集成技术,将光伏板回收效率提升30%,相关成果已在哈萨克斯坦等国试点应用。

智库产业集群赋能:构建“五链融合”创新生态

面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回收率低、技术不足等挑战,智库产业集群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为抓手,形成全链条智力支持。

1.示范区建设与标准突破

天津作为平台核心载体,依托绿色低碳科创园引入国家级实验室,攻关“光伏组件无害化拆解”等关键技术,并制定《再生钢铁原料分类标准》等跨境标准,破解绿色贸易壁垒。例如,天津子牙经开区2024年处理废五金近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

2.人才与资金协同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基地,每年为上合国家输送300余名技术人才;空港综保区气候投融资平台通过绿色债券等工具,为项目提供低成本融资,缩短建设周期4个月。

3.政策链引领

天津市出台《绿色项目融资补贴细则》等政策,对循环经济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吸引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落户,推动“政策引导—人才支撑—资金赋能”闭环。

数智融合: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平台通过数字经济与能源节约技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向智能化升级。数字经济平台整合再生资源回收、运输等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AI技术优化垃圾收运路线,使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日均收运里程缩短33%,处理效率提升50%。

在能源领域,平台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平衡电力供需;针对风光设备退役问题,提出《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法》框架,研发低能耗物理分离技术,构建“生产—回收—再利用”闭环。

全球价值:为“南方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绿色产业平台以标准输出与民生项目彰显全球意义。智库产业集群主导制定《跨境碳足迹核算规则》,覆盖再生铝、光伏组件等6类产品,降低中哈贸易检测成本30%,减少贸易纠纷。

在民生领域,平台推广“小而美”项目,如在干旱地区部署太阳能垃圾处理设备,降低居民生活成本12%。此类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传递“上海精神”的包容性发展理念。

结语:迈向“绿色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于今指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的启动,标志着上合组织绿色合作从愿景迈向行动。中国资源循环智库三十人论坛将深入推进与智库产业集群的深度协同,通过“实践探索—理论总结—政策转化”的闭环(政策链贯穿),不仅强化区域绿色产业链韧性,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创新(创新链)、制度突破(政策链)与全球标准输出(政策链引领),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上合样本”。未来,随着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的功能深化(如天津经验向中亚推广)、AI与能源节约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链驱动),这一模式有望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倡议的核心引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群)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