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六十五载传承,是对国家能源保障的承诺

©原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21 21:24
分享到:

清晨五点半,晨雾还浮在抽油机群间,草叶上的露水顺着裤脚滚进作训鞋。我套着洗得发白的藏蓝工装外套往井场走,浅灰色裤腿沾着星星点点的油渍——这是我在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保卫大队值夜班后的第6520个清晨,工龄册上的数字快跳到“18”了。八月的清晨虽不像正午那么晒,但草原上的风带着潮气,裹着抽油机运转的嗡鸣钻进领口。

十八年前的深秋,我攥着退伍转业表站在厂门口。银杏叶扑簌簌落满台阶,人事科的大姐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1960年10月建厂那会儿,这儿还是荒草甸子呢。”我望着照片里扛着钻杆的石油工人,怎么也没想到,这身藏蓝制服会成为我青春最沉的底色。

第一次跟老班长巡井是2007年12月。零下28度的夜,他裹着洗得发白的军大衣走在前面,棉靴踩在雪壳子上“咯吱”响:“小林,你看这些‘磕头机’,每口井底下都埋着三代石油人的汗。”我哈着白气搓手,看他棉帽边沿结的霜花,心想“守护不就是敲敲键盘、登登记本?”

直到那个雪夜。2009年1月13日,零下35度的极寒。我和老班长巡到某计量间,手电光扫过雪地,突然瞥见一串新鲜脚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三个黑影已经窜上越野车。我抄起橡胶棍冲过去,却被冻硬的靴子绊了个踉跄。班长扑过来把我护在身后,他的棉大衣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灰的蓝工服——那是1988年建厂28周年时发的,他说:“那年我跟着师傅守‘老1井’,零下40度,帐篷被大风掀翻三次。师傅说,这井是铁人精神的见证,守不住油井就是愧对前辈的热血。”

我们在雪地里蹲守四小时。老班长从怀里掏出个铝饭盒,玉米面饼子冻得能硌掉牙,他却嚼得香:“我爸是1960年会战第一批采油工,打第一口井那会儿,他用肩膀扛着钢管走了八十里路。后来我把这饭盒传给你,不是图它装饭,是图个念想——咱脚底下踩的不是冻土,是石油工人的血脉。”

这些年油区变了不少。智能监控屏代替了大半巡逻本,巡逻车装上了座椅加热,冬天宿舍里的暖风机“呼呼”吹着热风。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班长的铝饭盒现在在我抽屉里,封皮磨得发亮;巡井日志上的钢笔字依然工整,每页都记着“井位正常”“设备无异常”;“每座工具棚的窗台上,总亮着盏暖黄的充电台灯,那是给晚归的巡井人留的灯塔。我们没有岗亭,只有抽油机的钢铁枝桠在月光下舒展,将六十年未变的誓言刻进冻土。”

上个月整理井史档案,翻出一卷泛黄的胶片。1990年冬天的老照片里,一群保卫队员踩着齐腰深的雪,用手推车搬运被盗的油管,照片背面写着:“油是命,保油就是保家。”如今我们的装备先进了,可每次穿上制服,总想起老班长的话:“穿上这身衣服,脚下就有责任。”

今晨站在“油魂”雕塑前,石油工人举着钻杆的身影在晨光里发亮。我摸了摸胸前的工作牌,金属牌面还带着昨夜的余温——这枚牌子跟着我走了快18年,边角磨得发亮,却始终贴着心口。

露水渐重,巡逻车的灯光刺破晨雾。我知道,当夜幕再降,我和战友们仍会踏着月光出发。因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方油区,更是六十五载传承的热血,是对国家能源保障的承诺,是一个民族永不熄灭的火种。(关宇)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