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月21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储能与电力市场联合主办,寻熵研究院协办的储能行业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大会在北京举办。
围绕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与储能协调发展、电力市场化改革与储能机遇、储能技术及解决方案创新、储能区域市场现状分析与展望等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展开深度探讨。
储能行业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大会现场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刘亚芳在致辞中表示,储能从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寂寂无名的“小配角”已然变成了有名有姓的“大角色”,技术路线“多元共生”,电力市场对储能的需求正从“被动配套”向“主动选择”转型。展望2025,我们应在推动技术突破、拓展应用场景、加强政策市场协同、强化国际合作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安全总监、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韩小琪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是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一年,产业规模、项目规模、储能时长、成本效率等指标都不断进步,多种技术路线在加速商业化运行。韩小琪建议,应进一步研究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政策,打造智能化的储能市场化交易能力,加强技术装备创新研究与应用。
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莉萍以《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储能的发展机遇》为题发表演讲。蒋莉萍表示,截至目前,电力市场已初步形成“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基本建成“统一市场、协同运作”的总体框架。电力市场化改革还将持续推进、深化完善。在“双高”的电力系统中,储能是技术组合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储能的价值需要从系统成本的视角去衡量。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解读了国家发改委136号文以及给储能带来的影响,并介绍了电力系统近10年的发展。王鹏认为,地方政策的落地是关键。而行业从业者需领会深意、加快部署、积极应对。在微观上,新能源投资应摒弃跑马圈地的传统做法,决策方式将彻底转变;新能源运营将面临市场化经营和检修精细化;新业态拓展需要一企一策研究虚拟电厂、配储也将从“要我配”向“我要配”转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院新能源二处高级工程师李锐腾以《新能源大基地进展与储能协调发展探讨》为题,从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现状及趋势、新能源大基地规划建设情况及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探讨三方面发表了演讲。李锐腾表示,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约97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建成9199万千瓦、约占95%,投产9079万千瓦,第二、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也在持续推进。未来,大基地送端新能源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如何通过技术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送端电源侧的新能源电量占比是需要关注的方向。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将发挥重要功效,有力支撑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寻熵研究院负责人李岱昕以《2024年中国储能发展回顾与2025年展望》为题,从2024年储能并网项目、市场竞争格局、价格分析、政策分析以及2025年储能市场发展展望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预计2025年储能新增并网规模将达到177-214GWh,新疆、内蒙、河北有望成为2025年最大的三个区域市场。
2024年各地新增并网储能项目规模(数据来源:寻熵研究院)
在“圆桌对话”环节,结合2025年储能重点应用区域及储能技术发展方向这一话题,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电建新能源集团、中国绿发集团、国家电投、蒙电智汇科技公司、西安峰频能源的专家,讨论了区域市场发展特点、储能技术发展方向、新能源储能协调及2025年储能规划等话题。
会上,科华数能、中车株洲所、天合储能、精控能源、四维能源、海博思创、盛弘股份、采日能源、奇点能源、融和元储、领储宇能被授予2024年度“聚能杯”卓越储能企业称号。
大会由储能与电力市场创始人、总经理王琤,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冷祥彪共同主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