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矿山行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1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绿色矿山国际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鲍巍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矿业行业在政策驱动下将进一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就要求矿业行业要积极适应新变化、拥抱新技术、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中国绿色矿山国际年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矿产资源供需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国际矿业合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优越型矿业开发新模式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全球的共识。
据介绍,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六大方面:矿区环境、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及企业建设。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副会长鞠建华表示,绿色矿山建设已经成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提升矿业整体形象、促进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对此,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以科技创新激发创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形势下,我国更要重视国际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携手深入开展国际矿业交流合作,在国际舞台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让国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服务于国内矿山企业,将绿色矿山建设的成功经验、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技术与装备,推向国际市场,为全球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能源学会会长武强分析,总的来看,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从“单点矿山”到“面状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抓手,被大部分省(区、市)人民政府作为重要工作推进,其理念、方法已被广大矿山企业所接受,基本形成了全国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二是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体系;三是在全国矿山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前提下,绿色矿山建设在转变矿业发展方式、促进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等方面,为全国树立了一批典型,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矿山开采过程中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覆岩破坏、土壤破坏、地表沉陷以及植被退化等,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工业报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移出管理工作,根据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自然资规〔2024〕1号)相关要求,1月6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移出管理工作要求》,指出经核实矿山达到移出名录要求的,以部公告形式将该矿山移出名录。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主动告知被移出名录的矿山企业在被移出期间不得使用“全国绿色矿山”或“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不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如企业设有牌匾标识的,予以摘移封存。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张发旺认为,如何科学指导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是当下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尽管我国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但是当前矿山生态修复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在技术方面,缺乏先进适用的恢复治理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支持;在资金方面,存在资金筹措困难和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在政策法规与执行方面,政策法规不完善、政策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针对矿山生态修复后的生态价值转化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难度大、可持续发展差等问题,张发旺认为,要“资源-产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强调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耦合资源、产业、经济的关系,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思路、新模式。一是变问题为资源,编制资源图。开展矿山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地形地貌与自然景观破坏等问题进行识别,准确掌握矿山的矿产、土地、旅游等各类自然资源及风、光、水等新能源资源家底,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形成资源图,主要展示各类能源资源空间禀赋与分布状况。
二是以资源设产业,编制产业图。在掌握能源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的技术性、政策性、经济性限制因子科学布局产业,编制产业图,主要展示产业潜力和国土空间及生态环境适宜性。三是据产业算效益,编制经济图。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图,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能源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编制经济图,主要展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落地经济可行性及效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