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温润,岁月生香;征途漫漫,终有回响。在举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祝福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之年,泸天化迎来了建厂65周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65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但对泸天化来说,这是一段艰苦奋斗、守正创新、奋发图强、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65年来,泸天化从白手起家到砥砺前行,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泸天化人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步都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泸天化人的拼搏与刚强。泸天化以卓越的成就书写了中国化工史上的辉煌篇章,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天然气化工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尿素工业的摇篮"。然而,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泸天化因为沉重的债务危机陷入困境,但通过司法重整,又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近几年来,泸天化精心布局"新农化、新材料、新能源"的"三新"发展战略,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在危局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引领,既实现了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又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落地生根,成功迈向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绘写着高质量发展的鸿篇巨制,向着更高的目标踔厉奋发。
开创长青基业,担当"国之大者"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中国人民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填饱肚子"。要填饱肚子,粮食是关键,而解决粮食的"粮食"——化肥是突破点!1959年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为肥料而战!"国家使命,责任担当。1959年,是承载着党和国家"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使命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应运而生。那是一个全国人民充满战天斗地激情与追逐美好梦想的时代。在国家大力发展化工产业的背景下,泸天化因率先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化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建厂初期,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63年,泸天化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中国第一套技术先进的年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装置,并于1966年建成投产;1973年,我国引进13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并把首套建在了泸天化,1976年生产出合格产品;1977年,"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四〇四"厂,生产出合格的浓硝酸;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泸天化还先后建成了当时最大的天然油脂化学品生产装置、最大的甲醇生产装置、世界首套技术先进的二甲醚生产装置。1999年,泸天化在深交所A股上市;2001年成立九禾公司,开启化肥生产企业进入销售流通领域的先河;2014年宁夏建设的40万吨合成氨、70万吨尿素装置于2014年建成投产。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泸天化在四川泸州、重庆江津、广西南宁、宁夏银川建成四个复合肥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1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泸天化建厂65周年来,累计产销合成氨3500万吨、各类高效化肥5700万吨,创造产值1700多亿元,实现利润240多亿元,切实肩负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历史重任,承担起了让粮食增产增收的初心使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强不息的泸天化人在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技术的同时,通过一学、二用、三改、四创,克服资料、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等重重困难,成为中国化工行业"出产品、出技术、出人才"的典范。在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泸天化涌现出成千上万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有3000多名优秀人才走向国内各大化工企业,在化工行业打下了深深的泸天化烙印。
化解债务危机,重生挺直脊梁
由巨额负债、濒临破产倒闭到化解沉重债务危机、浴火重生,泸天化在短短的4年经历了生死存亡的煎熬与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波及泸天化等中国化工企业,公司举步维艰、岌岌可危。在省、市、公司领导、法院、银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殚精竭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泸天化5家核心化工企业整体实施司法重整,化工板块100亿元金融债务得到全覆盖清偿,资产负债率下降到49%,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到33%,达到同行业优良水平。摆脱了债务危机的泸天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恢复正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从巨额亏损到稳定盈利的华丽转身。司法重整后,泸天化连续6年实现盈利,累计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利润40亿元,上缴税收17亿元。
泸天化化工板块重整案例入选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八大经典案例",打造了国内司法重整化解债务风险的"泸天化样本"。
审时度势布局,求实求新探路
涅槃重生的泸天化在深入分析市场趋势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未来的发展战略,大胆探索新农化、新材料、新能源的"三新"战略之路,着力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在新农化领域,泸天化充分发挥自身在化肥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新型的化肥产品,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公司积极拓展农业服务领域,通过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农产品销售等增值服务,实现了从单纯的化肥生产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有力支撑了"新农化"战略转型。
在新材料领域,泸天化瞄准高端市场,加大对高性能工程塑料杂环、聚碳酸酯等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力度。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工业化示范项目。联合创新,建成年产500吨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工业化示范项目,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新能源领域,泸天化与国电投、福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开展绿电制绿氢—低温低压合成氨工业化示范课题研究,谋划打造新能源与化工产业耦合新赛道,逐步构建起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新"战略的实施,为泸天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泸天化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注重提质增效,着力数实结合
为了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泸天化积极推进提质增效和数实结合工作。
在提质增效方面,泸天化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物耗等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强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公司专注于油脂精细化工研发,泸天化油脂系列产品借助于"一带一路"的东风,搭乘中欧班列"顺风车",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批量出口创汇,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我国油脂精细化学品赢得了国际声誉。
在数实结合方面,泸天化积极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初步搭建起全公司统一架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酒城云。涵盖了ERP、OA办公、SHR人力资源、EAM设备管理、MES生产管理等20多个项目群。泸天化信息化建设荣获2018年四川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2020年四川省企业上云典型案例,被评为泸州市2023年数字经济产业优秀企业。
未来任重道远,征程信心满怀
经过65年的风雨历程,泸天化在困境中崛起,在创新中发展。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潘建华、廖廷君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意气风发、信心满怀地带领着泸天化人开启新时代的新征程。
未来10年,泸天化规划总投资约200亿元,打造四大产业链(即新型高效肥料产业链、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链、高端新材料产业链、特色新能源产业链)及现有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为企业转型发展增添后劲。其中:近期(未来5年)实施项目16个,总投资超100亿元;中远期(未来10年)主要发展油脂绿色高端化学品、硝基专用化学品、高端新材料等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元。上述项目建成达产后,泸天化营业收入将达到300亿元,利润20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泸天化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求实求进、创新创造的精神,向着"引领泸州千亿能源化工产业,成就百年泸天化"的目标迈进,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