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地融合展雄姿,协同创新结硕果

发表时间:2023-12-07 16:32
分享到:
  伴随着2023年末的来临,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山西应县第一阶段历时两年的校地合作也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两年来,校地双方紧盯“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两个关键,精诚合作,优势互借,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收到满意效果;在校地融合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关注工业产业 注重校地融合 

  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是党的二十大做出的重大战略规划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拥有全球最大校园创客空间,在校地融合创新创效方面,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号召,与山西应县强化校地合作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资源的“双向融合。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应县开始着力推动其工业陶瓷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及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进行产业内和产业间资源优势互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效率。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携手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心与应县地方政府于2021年末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结合高校与地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探索 “校地合作” 的模式创新与实践。就针对应县当地工业的陶瓷产业和文旅产业构建“创新创意→实践教育→联办大赛→成果转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与平台达成一致“创新创意”需要与生产生活紧密对接,既要满足当前项目的创新性还要满足市场的可行性;“实践教育”实地调研项目选择,再产品开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联办大赛”则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推广自己作品的舞台;“成果转化”可以为学生产出的优秀项目提供一个商品化的机会。 

  齐力协同创新 助力综合发展 

  中心项目组以提升应县当地陶瓷企业竞争力和扩大应县木塔的文化影响力为目标进行整体规划,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双方都高度重视;中心领导对项目全程亲自指导和主抓,应县则由相关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负责人具体对接落实;中心教师多次参加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陶瓷产业和文旅产业完成两份报告,详细阐述了对应县陶瓷产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状况的理解,为之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建议;第二,组织清华学生参与应县相关主题活动;设计应县主题的文创产品,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作品时,做到以成果转化为目的,尽量将作品具体落实到具体企业,进而进行后续商品转化;开办讲座或举办沙龙,进一步加深中心与应县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中心还尝试将清华学生的日常教学与应县项目结合起来,将应县项目的相关内容加入已开设课程,带领学生深入应县,通过用布置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并尝试解决应县当地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三,联办“清华工匠大赛”;与应县联合办赛,将以应县为代表的“校地合作”类型项目正式引入到中心主办的“清华工匠大赛”中,活动涉及中心以及其他清华各院系师生百余人、应县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数十人以及其他众多活动参与者及相关人员,规模较大,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结已有收获 思考未来突破 

  在中心与应县地方政府近两年的合作期间清华师生表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是给清华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交流的机会合作期间,组织的实地考察、项目转化和研讨交流等,均反映积极,效果良好。在此过程中,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切实了解了山西应县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融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作品。实现了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的目标;二是给应县陶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清华大学的师生了解应县产业的基本情况之后,积极设计制作陶瓷产业与文旅产业相关计划,帮助解决应县目前的产业困境不管是在实地考察会还是交流会,清华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畅谈对应县的所见所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应县的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架起了校地融合的桥梁。通过活动,一些清华大学的师生与应县的相关企业进行了对接,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校地融合的平台,拓展了人才和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空间对地方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校地融合是促进地方与高校资源互补,实现校地双赢的重要途径。未来中心继续深化与应县的交流合作的同时尝试与更多地方进行合作,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改进创新思路,提升创新能力,实践协同发展,共同开创校地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翟振宇 王健美 杨建新 王志成 

 

编辑:汪黄任

责编:李芊诺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