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天祝县生态移民与发展富民产业的实践

发表时间:2018-05-29 16:1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田庆林

  甘肃天祝县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高原夏菜种植,珍惜畜种白牦牛,细毛羊养殖等产业。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并形成了从开发特色产品发展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2017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亿元。有力的推动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

  甘肃天祝县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由于海拔较高,历来以畜牧业生产为主。随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天祝县立足全域生态文面建设,结合“下山入川”战略开展生态移民,累计投入资金21.32亿元,先后建成南阳山片德吉新村、松山镇鞍子山村、打柴沟镇火石沟新村等76个移民安置点,搬迁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去内17各乡镇的农牧民1570864552人。近年来,对建档立卡的农牧民在肓三山片搬迁251510010人,乡镇收缩安置249810182人,县城安置11124102人。

  天祝藏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张发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德吉新村于2014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98亿元,占地面积1632亩,建成95平方米、82平方米、63平方米主户型房屋894(框架结构),德吉新村社区主要安置东坪、哈溪、朵什、大红沟、奏什斯、西大堆、安远、松山等8个乡镇、51个村的移民群众,现已搬迁入住894390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71642人。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是针对山区、牧区移民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是拓展精准扶贫,发展富民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促进尽快脱贫的基本措施。这为边远山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了一定经验,也为甘肃省的5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县和甘肃省扶17个插花型贫困县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模式。

  围绕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和扶智、扶产业相结合,并通过延伸产业链,使“能致富、可发展”成为农牧民充分享受农村改革福祉的一个重要措施。据天祝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吴学文告诉记者,全县到目前为农牧民重点培育引进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户,其中:已建成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户,分别是天润白牦牛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雪峰源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凯源绒毛制品有限公司、创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还有4个项目项,分别是东华公司绒毛分梳加工项目、三洋盛生物工程公司牛羊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秀龙绒毛制品公司年产2000吨绒毛制品生产线(一期)项目、茂隆农业开发公司绒毛分梳加工项目。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是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功举措。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是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工农业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创举。应值得推广和深化!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