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协鑫集团)主办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协鑫氢能战略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协鑫正式发布“蓝绿同行,氢鑫世界”的氢能源战略。
根据战略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蓝氢目标是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是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发布会现场,协鑫与11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建投资本管理公司、建银国际、亚投行进行签约,共同发起设立氢能源基金,合作设立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规模约100亿元,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约8亿美元。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风光储氢正以全新的组合,登上能源变革的主流舞台,一个全新的氢能源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发布会上,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共山介绍,根据战略,将在东部、北部等负荷中心发展蓝氢,在中西部地区等新能源大基地发展绿氢,一蓝一绿,绿蓝同行,先蓝后绿,协同发展。
协鑫天然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林表示,协鑫将会借助自身发展优势,打造国际重要的蓝氢综合供应商,借助目前产地上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效保障长期供应。协鑫正与欧洲多国进行沟通,开发更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创新,在下游市场上对标钢铁、炼化产业。未来,钢铁行业将需要大约1亿吨的氢,协鑫的蓝氢战略将会帮助企业减少3500万吨的碳排放。
协鑫氢能事业部执行总裁、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周振声表示,协鑫做氢能有三大优势:低成本光伏供电系统、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系统、高效多维能源转换系统。从“光伏平价”到“光储平价”,未来3年光伏发电成本有望下降50%。电解水制氢系统成本有望下降至少50%。
氢能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准则是从源头做到可持续,将波动性、间歇性的风能、太阳能转换为氢能,有利于储能和传输,具有零排放、零污染和可持续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强调,高成本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难题。业内普遍认为,氢能产业仍处于市场导入期,蓝氢基于生产成本低、技术成熟等优势,作为一种“过渡清洁能源”在现阶段的减碳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主流产氢方式将逐步从灰氢、蓝氢过渡到绿氢。
“降低氢能使用成本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思明看来,我国氢能产业急需模式创新,依托海外优质天然气资源,转化为氢气具有成本竞争力,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氢能产业率先发展,用氢也应避免长距离陆运。他认为,未来国内氢能市场将以“工业副产氢+短距离运输”模式为主,海外将以“优质资源转化蓝氢+长距离化学品载体运输”模式为主。
据悉,在蓝氢领域,保利协鑫天然气集团在8年前已与埃塞俄比亚政府签署5份油气产品分成协议,正式启动由埃塞天然气勘探开发、埃塞至吉布提长输管道、吉布提加工基地等组成的“一带一路”重大能源国际合作项目。在绿氢方面,协鑫集团已经独家掌握了颗粒硅等前沿性、替代性的绿色低碳黑科技,具备无可比拟的规模化成本优势、平台优势与技术优势。(于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