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对外公布了“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名单(2018版)”,确定120家企业为重点跟踪培育对象,其中终端消费品牌有80家,加工制造品牌全国有40家。记者注意到,江西3家企业上榜,均是终端消费品牌,分别为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井竹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康意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而加工制造品牌,江西则没有企业上榜。此前,工信部发布的第三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平台)名单中,南昌青山湖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名列榜中,这是江西省首次获此殊荣。
记者从江西省工信厅了解到,近年来,江西纺织服装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去年全省纺织行业规模居全国第八,建立了产业链较完整、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而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六位、中部六省首位。
但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及经济下行压力,纺织服装企业遇到发展困境,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在主动作为,积极主动转型升级,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江西省、市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产业优势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江西纺织行业优势也在逐步形成。尤其是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据了解,江西全行业已形成共青城羽绒服装、青山湖针织服装、奉新纺织、分宜苎麻纺织、南康西服西裤、瑞昌纺织、信州苎麻纺织、德安纺织服装和于都服装服饰等9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前四个基地已顺利晋级国家级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基地。
另一方面,江西区位优势明显,产业承接条件较好,是全国唯一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的省份,浙江、广东、福建等主要纺织大省都和江西省毗邻,而且江西省有比较优势,土地、水电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资源价格和工资水平较沿海发达省份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江西省发展环境良好,在11个设区市中,南昌、九江、抚州、赣州、宜春等市将纺织服装列为主导产业;100个省级工业园区中,有41个将纺织服装列为主导产业。
数据显示,江西全省纺织行业规模居全国第八,建立了产业链较完整、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2017年,江西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96户,主营业务收入达2435亿元,纱产量170万吨,化学纤维46.3万吨,服装产量13.7亿件。而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六位、中部六省首位;麻纺形成了以终端品牌产品为主导的发展特色,苎麻布产量全国第一;粘胶短纤产量居同行业全国第四位,差别化率达48%。
成长的烦恼
虽说优势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今年的订单全是零碎的小单,销售额自然很不乐观。”长期从事外贸服装的赖女士告诉记者,像她这种从事服装外贸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尤如现在的天气一样寒冷,特别是以贴牌加工出口的企业更甚。
事实上,当前江西的产业规模已经不小,但整个产业发展依然面临层次偏低,转型升级困境。据了解,江西省纺织、化纤仍以常规初加工产品为主,服装家纺自主品牌比重低,以贴牌加工出口经营模式为主,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纺织新材料开发刚刚起步。另外,纺织企业能成功转型的少之又少,随着低成本优势日渐丧失,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很多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另一方面,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有限。尽管通过近年来的产业承接,行业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壮大,但由于龙头企业总量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限,全省纺织服装行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还不高,存在招工难、人才聚集难、融资难融资贵、专业市场形成难等问题。
其实,最让企业忧心的是生产成本问题,这对广大中小企业影响更大。“由于产业配套不完善,我们的辅料采购基本上以省外为主,纽扣广东的,拉链浙江的,包装袋福建的。”位于南昌市青去谱区的一家较有规模的服装企业采购经理王女士告诉记者,正是千里迢迢的采购,不但抬高了企业成本,更是耽误企业发货进度。于是,一些服装出口在价格上逐渐失去优势,大量中低端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印巴等地区。这也是上述赖女士所在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的重要原因。
突破靠创新
“坐等只有待毙。以贴牌加工出口的经营模式是走不下去的,越往后发展,越困难。所以我们从去年就已经在转型升级,因为这是趋势,面对这种情况要么顺势而上,要么被淘汰。”据上述赖女士介绍,其所在企业从去年开始尝试各种“互联网+”模式,但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确实很难,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赖女士告诉记者,除了经营模式的转变,他们也在大力开发属于新的产品,正是不断地尝试,今年下半年推出的几款丝制家庭休闲装觉得市场青睐。
而王小姐的企业也不再专注于贴牌加工出口,而是“两条腿走路”,在保持传统模式的同时,开发了自己的品牌,并专门成立了自营部门专职自己品牌的创建与开发。
纺织服装产业是南昌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扩大出口、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南昌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唱响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品牌,南昌市专门制定了《关于支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10条政策措施》,从产业平台、品牌创建、创意设计、物流成本、项目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扶持,并明确提出,凡在南昌市进行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从事纺织服装生产并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验厂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产业优秀团队等均可享受此政策措施。
特别是随着南昌青山湖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获得国家级称号,这对提升江西针织服装设计水平,创建区域品牌,促进全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同时,记者从江西省工信厅了解到,为强化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西也正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纺织产业步伐,大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同时,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抓紧淘汰落后纺织、印染、化纤产能,不断改造和提升产业层次;谋划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大产学研联合推进力度,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行业软实力,加快推进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在平台建设方面,江西也将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基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技术、装备、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省级产业基地集聚。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大招商力度,主动承接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优质企业落户,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跨越式提升产业水平。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检验检测、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质认证、物流仓储、人才培训、产业工人队伍培养等服务的协作平台,促进产业基地提升发展水平。
发展有路径
“到2020年,全行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3200亿元,利润突破220亿元,两大指标年均实现9%以上增长;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力争实现纱产量200万吨,化纤纤维120万吨,服装产量15亿件;力争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产业集群2个、突破200亿元4个;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品牌、企业集团;行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相关规划,江西将通过产业承接、技术改造、品牌提升和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纺织产业向高附加值、品牌化经营转变,促进纺织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江西将立足特色优势,细分行业重点突破发展。首先做强服装产业,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步伐,重点推进羽绒服装创名牌、针织服装及女性服饰创品牌、西服西裤质量上档次,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此次入选国家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名单(2018版)的三家企业就是江西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体现。记者注意到,此前连续多年,江西纺织服装企业,如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回圆服饰有限公司、江西恩达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康意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围国家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名单。
同时,做精家纺产业,以苎麻、丝绸、棉纺系列家纺为重点,加强麻纺、丝绸和棉纺织产业间的技术协作,不断提升设计水平,提高赣产特色家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并做优粘胶纤维,依托现有粘胶短纤规模和建设项目的优势,推进产业向差别化、功能化、绿色化转型,开发功能性、差别化、复合型粘胶产品;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新型生物医用纺织品、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高性能户外防护纺织品、安全防护用、农用纺织品等产品,努力打造产业用纺织品竞争优势。
上述入选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均是江西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江西将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江西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以服装、家纺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创建,推动“鸭鸭”、“恩达”、“绿冬丝科”等国字号品牌冲刺世界名牌,推动“康意”、“井竹”等省产名牌冲刺中国名牌,鼓励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自主品牌。依托产业集群,打造“共青羽绒服装”、“青山湖针织服装”、“奉新纱线”、“南康西服西裤”、“分宜麻艺家纺”等区域品牌,力争培育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实现江西纺织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