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一回首,抚今追昔论未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纺织工业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十九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新篇章,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纺织工业迫切需要回答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要解决好时代课题,需要我们从持续40年的行业改革实践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全方位建设纺织强国
纺织工业在上世纪最后20年完成了从一个落后并短缺的产业向世界纺织大国的转变,从21世纪第一年就开启了由大变强的新的征程。2012年5月制定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聚焦四大主攻目标,全力推进“纺织科技强国、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纺织人才强国”建设。
加快第一生产力升级,建设纺织科技强国。从2004年开始,接连在三个五年规划制定“纺织科技发展纲要”,在“十一五”组织实施十项先进成套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二十八类涉及纤维材料、先进工艺、服装纺织品创新、环境工程、信息化以及基础性研究攻关项目。在“十二五”加大纺织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化的开发,组织50项重点攻关和266个项目产业化,推广110项。在“十三五”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组织突破六大类30项共性关键技术(245个子项),推广100项先进技术,推动纺织行业向纺织强国迈进。
实施名牌战略,建设纺织品牌强国。纺织工业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在全行业倡导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理念,即以质量为生命、创新为灵魂、快速反应为活力、社会责任为社会公德的价值体系,从“十一五”开始倡导提高科技和品牌两个贡献率,倡导营造品牌文化生态,推动产业升级,根本改变以往处在国际供应链底端的落后状态。
发展绿色纺织,建设纺织可持续发展强国。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中国纺织工业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性任务。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发展绿色纺织一直是不同阶段强国建设的重要攻关项目。仅在2010至2015年,纺织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20%,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预计到2020年,能耗再下降18%,用水量再下降23%,主要污染物排放再下降10%。再利用纤维比重已从2010年的9.6%(约400万吨)达到2015年的11.3%(约600万吨)。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纺织人才强国。无论在生产开发第一线还是前沿攻关实验室,无论是数以十万计的小微企业,还是特大型跨国公司,无不把人才作为发展之本。技术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创新能手加上遍布生产第一线的技能人才,已经是一支庞大的技术队伍。中国纺织产业大军不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时期产业工人的“四有”风采。现代制造技术融入纺织工业,促进从传统操作向创造劳动转变,工匠精神得到发扬。
促进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纺织制造技术已具备世界最大的产业规模。同时,我国市场化改革和新技术革命推动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交换、消费方式持续地改变。纺织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一方面形成一批大型特大型跨国企业、企业集团,它们以其资本、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不断增强对两个市场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改变着无数小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活力,它们以其新技术带来的精准、高效、高质量,不断增强对两个市场的应变能力。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两方面发展迅速。
促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纺织工业的重要任务,而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拓创新是重要着力点。因此行业发展必须牢牢抓好创新、持续推进创新、有效落实创新。
当前我国纺织工业正在加速向纺织强国目标迈进,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克服过去行业粗放式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大量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在满足人民穿衣盖被需求的同时,对人民生活中其他纺织品的需求,还远远不能满足。同时,也存在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基础结构、产品结构等不平衡的状态。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纺织工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还远远不充分,消费者对纺织品和服装个性化、定制化的要求,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在新时代,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美的需求,是解决不充分的重点。纺织工业是富民产业,但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没有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纺织工业是绿色产业,但是在绿色制造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体现。而行业要解决这些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创新是必然之举。
今天,中国纺织工业已步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技术的创新,体现在物质生产力核心上;品牌的创新,体现在物质保障、消费者满足、参与国际营销的能力等诸方面;而文化的创新,则体现了价值的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生产制造和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地位,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品牌效应明显、国际合作加强的纺织工业发展格局,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纺织强国。
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纺织工业定会循着几代纺织人创业和发展的优秀精神,传承发展,坚持创新,朝着纺织工业科技、绿色、时尚的新定位迈进,中国纺织也一定能够肩负起走向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谋求四个转变
在新的历史方位,纺织行业深化改革需要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围绕“科技、时尚、绿色”的行业新标签,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需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需要解放思想、转变思维,需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未来纺织行业的发展要做到四个转变:
从数量思维向质量思维转变。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塑造以质量为核心的供给新格局,把质量作为纺织强国建设的生命线。深入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能结构调整,提高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破除无效供给,减少同质竞争,促进行业从规模经济转向精益发展。
从个体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塑造以共赢为目标的利益新格局。引导行业企业从关注竞争转向寻求协同,突破组织边界,共享资源能力,实现价值增值。不断丰富参与主体,将参与者由企业延伸至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方,不断丰富利益架构,构筑更具柔性的产业合作框架与平台。
从界限思维向融合思维转变。互联包容,优进优出,塑造以开放为导向的合作新格局。协调推进行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产业发展促进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区域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入推进行业产融结合、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技艺融合,促进国家间、区域间、产业间、企业间的资源能力高度协同。加快建设纺织制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从责任思维向价值思维转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塑造以可持续为标准的价值新格局。以绿色原料、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循环应用为抓手,生产更多优质生态纺织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行业发展融入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会断开,只会愈来愈紧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起点上,以昂扬锐气、蓬勃朝气推进行业改革发展,共创行业美好未来。
(内容由中国工业报记者李锋白、实习记者马艳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供的资料整理)
请输入验证码